品读中国年的文化内涵 | “西安年·最中国”年俗文化解读首场活动举办
来源:西安晚报 2024-02-09 08:33
甲辰龙年春节来临之际,市文化和旅游局精心策划了“西安年·最中国”年俗文化解读活动,围绕“生生不息西安年”“始源之城西安年”“欢天喜地西安年”“书香年礼西安年”四个篇章徐徐展开,通过专家、学者等以讲述、解读、互动、讨论的方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2月7日,“西安年·最中国”年俗文化解读首场活动在西安举办。
春节在不同时代
有不同名称
“西安年·最中国”年俗文化解读首场活动,邀请陕西节庆文化促进会会长、西安市文史馆研究员、西北大学中国节庆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阎建滨和西北大学陕西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各界导报》原总编辑赖甫跃,围绕传统习俗、年俗美食、节日标识等内容,诠释了最具仪式感的中国春节,分享了最具文化的年俗礼仪。
“在远古社会,每逢岁首来临,‘年兽’就会降临人间,祸害百姓。于是,百姓在除夕之夜通宵熬夜点灯,以抵御‘年兽’的侵害,形成了守岁的习俗,并发明了爆竹。”阎建滨说,“‘年兽’怕红、怕亮,于是‘过年’有用红驱邪的对联,更有红红的爆竹,后来演化成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的盛大庆祝。”
据介绍,汉武帝在长安正式颁布“太初历”,将正月初一设为岁首;唐代开启了正月十五的上元灯会。
专家告诉记者,春节是现在人们对“过年”的通用叫法,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名称。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时期,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
西安年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西安年·最中国”活动自2018年举办以来,历经六载,已塑造成为我市文旅开年大餐、文旅融合品牌活动。
从2024年1月18日至3月9日(癸卯年腊月初八至甲辰年正月二十九),“西安年”活动依托年俗节日,推出6大主题、9大系列活动,为广大市民游客送上丰富多彩的文化年礼。“西安年·最中国”年俗文化解读活动作为新春文化旅游系列活动之一,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浓郁的年文化氛围,满载着辞旧迎新、团圆幸福的传统年俗韵味,精美的年文化展品,可以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西安年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西安年·最中国”年俗文化解读首场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西安的传统文化,也为西安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随后,活动主办方将继续举办“始源之城西安年”“欢天喜地西安年”“书香年礼西安年”主题解读活动,借助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空间,通过专家、学者等讲述“西安年”的历史渊源、汉唐盛世的优秀文化,传承“西安年”的历史印记,奏响“西安年”的华彩乐章。 记者 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