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富平县庄里试验区以“党建+司法+教育”帮扶留守儿童——用爱托起孩子的明天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7-21 08:06
“2023年,这里的学生穿上了统一定制的校服。我还记得那天的场景,学生们在操场上跑步都更有精气神了。”7月15日,富平县庄里小学山西校区校长孙娟告诉记者,该学校位于庄里试验区最北边的山坳里,近三成学生是留守儿童,部分学生来自单亲或困难家庭。物质的匮乏与亲情的缺失,曾让许多孩子沉默寡言。
凝聚合力:党建引领破难题
改变始于2022年底的一次走访。庄里试验区站北社区党支部书记廖源泉为困难家庭送去日常物资时,一位老人握着他的手念叨:“娃上学连件像样的校服都没有。”当月,在社区支委会上,廖源泉提议给孩子们做正式的校服。
随后,站北社区党支部牵头成立临时党支部,联合陕西省庄里监狱党委、富平县庄里小学党支部,组成3个工作组,经过30多次走访调研,在2023年初形成了目标清晰、分工明确的联动帮扶机制。在富平县庄里小学山西校区举行的“警·校携手 帮扶共建”志愿定向帮扶签约仪式上,“党建红引领、警服蓝护航、教育绿扎根”的联动帮扶机制落地。
党建红引领——临时党支部统筹协调,精准对接需求与资源,确保帮扶高效直达;警服蓝护航——监狱党委筹措资金,为全校130名学生定制校服,提供学习用品;教育绿扎根——学校负责校服发放、日常管理,同步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引导。
“四季校服都要保障到位。”庄里监狱相关负责人说。三年级学生小卓(化名)第一次穿上校服后,笑着对班主任说:“老师,这是我最合身的一件衣服。”
织密网络:帮扶升级不断档
除了校服,对留守儿童的关爱,需要更稳固的长效机制。
临时党支部推动三方共同制定帮扶共建实施方案,将帮扶行动制度化、长效化,由最初的“10对10”升级为多人结对帮扶一人的“N对1”模式,形成精准结对守护网络。
“帮扶小组成员若有出差、休假情况,其他同志会动态补位。”第八帮扶小组组长介绍。此外,方案明确“新生递补”机制:当受帮扶的六年级学生毕业离校后,学校及时从新入学的一年级留守儿童中筛选出需要重点关爱的对象,纳入帮扶体系。
陕西省庄里监狱干警杨靖楠的帮扶对象是一个父母离异、与76岁太奶奶相依为命的女孩。初次见面,孩子肩膀紧绷,眼神躲闪。第二次见面,杨靖楠带着《海底两万里》蹲下问她:“语彤(化名),喜欢看书吗?我们跟着尼摩船长去探险吧。”
帮扶日志里,杨靖楠记录着孩子的变化。长期的真诚陪伴,让语彤渐渐敞开心扉。
如今,六年级的语彤开朗了许多。谈及未来,她眼神坚定:“我想当一名警察,像靖楠哥哥那样守护小朋友。”
汇聚暖意:社会助力固成效
5月23日,庄里监狱智慧指挥中心向孩子们敞开大门。33双好奇的眼睛,被屏幕上实时更新的数据流、高清监控下井然有序的场景吸引。“警察叔叔的工作真酷!”二年级学生家豪(化名)惊叹道。这次参观,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播下责任的种子。
针对学校位置偏远、部分家庭监护能力弱的实际问题,临时党支部协助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每学期开展一次法治小课堂活动,监狱干警结合真实案例向孩子们讲述自我保护、预防欺凌等知识;开展团队心理辅导10余次,并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孩子回家讲安全知识头头是道,还提醒家里人注意安全,我们心里踏实多了。”家豪(化名)的家长感慨。
点滴善意,汇聚成河。富平县一文具店老板得知廖源泉采购书包是给山区学生,当即表示:“全捐了,算我一份心意!”陕西庄陶瓷业有限公司为学生捐赠了羽绒服……社会力量的持续加入,为孩子们的童年增添了更多暖意。
“下一步,我们计划开展‘同住家庭生活’活动,利用周末或假期,组织干警、社区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短期共同生活,模拟家庭环境,提供更贴近日常的情感陪伴和生活指导,进一步巩固提升帮扶成效。”廖源泉说。
记者 耿杨洋 通讯员 曹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