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小雁塔旁的“活文物” 九棵古树护塔周全
来源:西部网 2023-12-05 14:54
位于西安城南的西安博物院,由博物馆、唐荐福寺遗址和小雁塔三部分组成。走进西安博物院,仿佛置身于唐代皇家寺院内,但您知道吗?在这里,历经千年沧桑的不仅有小雁塔等建筑,还有多株国家一级古树。作为“活的文物”,这些古树与小雁塔一起共荣共生,见证历史。
进入西安博物院,南北中轴线两侧,树荫几乎遮住了中央道路。路旁,一株株大树沧桑挺拔。西安博物院后勤保障部树木养护技术人员刘宇告诉记者,这些大树中,有九株可谓是“活的文物”,它们中最年轻的,树龄也已超过百岁。
夏日里绿树成荫的古树
刘宇:“树龄除了这棵最年轻的,只有130年,其余都是在800到1300年。 ”
上世纪80年代,一通明代刊刻的《礼部劄付及荐福寺殿堂图碑》在荐福寺大殿遗址前重见天日,石碑背面刻着荐福寺的平面图。从图上可以看出,当时中轴线所围合的院落中就有两排对称的大树。
荐福殿堂图碑
这些大树现仍有几株健康地生长在荐福寺遗址内,加上之后陆续栽种的树木,院内共有九株古树,包括八株国槐和一株楸树。其中一株国槐被西安博物院的工作人员称为“龙槐”。
大雄宝殿前的古树
刘宇:“大雄宝殿前面,铁栏杆围起来的都是我们的古树。”
记者:“它们现在身体状况怎么样呢?”
刘宇:“都是还不错的,我们这些树从远处看,尤其那棵上面一看就是冠大荫浓的那种。从它这造型,我们把这棵叫‘龙槐’,就像一个卧着的一个龙。夏天的时候,就这几棵树都能撒下特别大一片阴凉。”
九株古树中仅有一株是楸树。楸树和国槐一样,也是原产我国的树种,但能活近千年实属罕见。
工作人员为古树修枝
刘宇:“这棵就最特别了,这棵是楸树,它已经800年了,目前是西安市区包括长安区,它是树龄最长的一棵秋树也是树体最大的一棵,因为楸树本身是一个树龄不会特别长的品种。我们院子里这棵800年,一级古树。”
据了解,目前全国范围树龄500年以上、胸围超过300厘米的楸树也很罕见,而西安博物院的这棵楸树胸围达到了345厘米。除了楸树,八株国槐中胸围最大的一株达到380厘米。不过,由于“年事已高”,这些树的树干都出现了中空现象,近年来,工作人员已对古树进行了“对症治疗”。
刘宇:“因为槐树有一个算是生物特性吧,俗称‘十槐九空’,就是槐树是一个很长寿的树种,但是它会空心,只剩了外表树皮的部分。我们掏出了里边已经死了腐朽的木质部,留在里边会生虫腐烂影响古树健康。”
工作人员为古树刷防腐材料
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把取出的树干中间部分置于古树旁,作为标本展示,并对原树干进行了仿真支撑加固。日常,工作人员还会对古树进行除虫、防腐、施肥、轻微修枝等养护。
今年11月11号,西安突降大雪,刘宇和同事们立即担心起古树的安全。但很欣慰,这九棵“老人家”都没有受伤。
工作人员用高压水枪为古树树冠喷药除虫
西安博物院后勤保障部树木养护技术人员刘宇:“那天,全院随便走到院子,那种很小,比如女贞之类,刚走过去就听到咔嚓咔嚓,一回头树枝断了。我们当时就特别担心这些古树,就害怕那种伸出去细一点的,但是还好都没断,我们还说到底是古树,可能更坚韧一些。”
刘宇告诉记者,现在,西安博物院内还有数株古树预备资源,不久将步入三级古树的行列,博物院也已经对它们进行了“特别关照”。希望这些“活文物”都能健康持久地生长下去,依旧为古建和游客遮阳挡雨,见证历史变迁。(供稿单位: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起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