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技,20万亩高标准农田的“丰收密码”
来源:陕建控股集团 2025-05-20 16:10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自2012年起,陕建控股集团便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至今已在新疆、青海、吉林、宁夏、陕西等地成功建设了20余万亩高标准农田,显著促进了农田基础设施的升级和改善,为农业增产增收、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贡献了陕建力量。一片片“难利用”地蜕变为高产田的背后,都藏着陕建控股集团以标准化、科技化、系统化破解耕地困局的“丰收密码”。
沙漠“掘金”:2.2万亩黄沙地长出“金豆子”
“2024年6月,我们种下油沙豆,10月收成,亩产达到400公斤,2.2万亩高标准农田产出油沙豆880万公斤。展现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土地利用的高效性,真正实现了沙漠变良田的奇迹。”新疆和田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在陕建水土工程部的建设者们未到来之前,和田县吾宗肖乡、色格孜库勒乡还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沙漠。2023年1月17日,陕建人奔赴3000公里外的和田,誓将2.2万亩沙漠改为良田。
初到和田,干燥的气候和强烈的紫外线让这群关中建设者们的脸庞皴裂,嘴唇干裂。他们遭遇了严重的水土不服,普遍出现了呕吐、腹泻、头痛和失眠等症状。更难熬的是每天一场沙尘暴,黄土漫天,沙尘飞扬,能见度不过数十米。大家头上、脸上、嘴里、衣服上全是沙子,一个个活脱脱成了“兵马俑”。项目经理张红伟给大家配备了冲锋衣、护目镜、面罩等,沙尘暴来的时候,他们穿戴上装备继续作业。
要将沙漠变良田,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沙漠推到设计标高,随后在地下埋设管子。这些管道宛如大地的毛细血管,密布于黄沙之下,为即将孕育生命的田野输送着生命的源泉。这样的工程在内地再平常不过,可要在15平方公里的沙漠里埋设管道,大家一时觉得“老虎吃天无处下爪”。
技术团队多次研商后决定将工区划分为25个地块,一个地块相当于700亩地,一个地块一个管道系统一个泵房,可由于施工场地大,作业面分散,组织人员、安排工作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混凝土工长兼实验员白洋洋开车从田间小路接送工人、运输设备,一天下来要跑200多公里。夜间施工,沙漠里没有电,除了月亮星辰就是漆黑一片。为了赶工期,项目部给每个作业面配备了发电机。偌大的工地上,灰暗的灯光下,发电机和施工机械的轰鸣声响彻一片。3月的和田,昼夜温差巨大,白日里烈日炎炎,工人们短袖加身,挥汗如雨,夜幕降临时则寒风凛冽,棉衣裹身,但他们依旧坚守岗位,回填管沟、修筑道路、搭建泵房,不辞辛劳。经常忙到后半夜。
经过75天的齐心奋战,陕建人和维吾尔族工友将万亩沙漠改造为田成块、渠相连、路成网、树成行的高标准农田。油沙豆和其他经济作物相继收成,更让这片沙漠中的绿洲充满勃勃生机。
盐碱“重生”:万余亩不毛地捧出“稻花香”
当第一台挖机开进吉林省大安市万余亩盐碱地时,这片荒寂了上百年的土地苏醒了。凛冽的寒风带着尖锐的哨音呼啸而过,却吹不倒陕建那面迎风招展的旗帜;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如刀割般刺骨,却未能阻挡那些身着马甲、逆风而行的勇士们坚定的步伐……
大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陕建华山建设集团在吉林的第一个项目,也是第一个民生项目,项目团队立下军令状:只许胜不许败。可要在短短半年确保农田达到种植条件,这无疑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2022年冬天,项目团队每天天不亮就带着测量仪器和热水干粮出门,顶着寒风确认红线及地面复测工作。因工区离项目部有40多公里,他们在野外一忙就是一天,个个手脚被冻伤,却没有一个人有怨言。
每年4月解冻后土地就会泥泞不堪,大型运输车辆无法进入,建设团队必须赶在解冻前将20万方山皮石运到工作面附近,作为田间道路路基的主要材料。山皮石从300公里外的内蒙古山区购买,运输路途远,连着好几个月大家都是天黑回到项目部才能吃上一顿热乎的饭菜。遇到夜间收料,一个个半夜爬起来一忙又是一个通宵。
开春后,完成地表清理工作,就要进行田块平整。大安地区地广人稀,为推进机械化,每个田块约6000平方米。施工高峰期,数万亩田地上,上百台机械交织作业,百余名工人挥汗如雨,全力平整土地。进入精平阶段,30台精平机连续作业10余小时,完成1350亩土地精平。同期,田间道路、管涵、渠道和排水沟等交叉进行,兼顾作业。因工作面分散,人员管理和现场协调难度大,每天每个工作面开车检查一圈至少要4个小时。无论多晚,项目部每晚必开碰头会,总结当日问题,规划次日工作,此惯例坚定不移。
土建工作完成后,进入抛洒化学生物肥、引水泡田阶段,土壤酸碱化学反应达到种植条件后,排掉田间水,再放水就可以插秧播种了。项目团队倒排工期,各工序紧锣密鼓进行,2023年实现当年种植当年收获。项目建设单位负责人王宇表示,从一片盐碱荒地,到改良后年产水稻90万公斤,大安市实现了生态治理和粮食增产双目标。
村民吴大军说:“以前村子周围只有灰雀和斑鸠,现在经常能看见成群成群的白鹤、灰鹤在稻田里觅食,多少年没见到这样的景象了。稻田治理好了,我也能买稻秆做饲草养牛了,这又多了一笔收成!”
山地“织锦”:秦巴山区“巴掌田”连成“水浇地”
不同于新疆的沙漠良田改造,区别于吉林的盐碱地改造,陕西安康秦巴山区地势复杂多变,群山连绵,沟壑交错,耕地散落其间,导致农作物种植成本高昂而收益微薄。为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陕建十二建集团的建设者们吹响了建设好高标准农田的集结号。
要想建设成渠田相连、稻麦成片的高标准农田,就要整村整镇推进。一期和二期农田改造项目总面积达4.5万亩,项目团队的8人需负责覆盖15个镇、100个村的广阔区域,他们光是现场踏勘一遍就耗时15天之久。因山高坡陡,要把水从河沟抽送到半山腰乃至山顶的田地,管道埋设施工难度非常大。最高一处送水点垂直距离260米,需要架设3级泵站才能把水抽上去送至蓄水点。
设计的水源地往往不理想。有一次,项目团队按照设计交底的地方寻找水源地,大家沿着崎岖的山路披荆斩棘开路前行,路上蛇虫出没,施工员看不清路掉到齐腰深的水沟里,好不容易找到水源却发现不符合灌溉条件。一行人沿着河沟顶着8月的烈日走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一处理想的水源地。
沿着山势铺设管道,地势平坦还好,遇到陡峭的悬崖,工人要在崖壁上打钢筋锚栓把管道固定在上面,施工安全时刻箭在弦上。
遇到半山腰有不断流的溪水,工人要顺着山势修建引水渠,将水引流到田间地头。方案虽佳,然地势险峻,材料运输艰难。50余名工人与骡马队合力,肩扛背驮,将混凝土等材料运至两公里外的工地,数日辛劳,致使数匹骡马不幸累死。
找到水源,架设好管道,接下来翻整土地、修田间路、泵房、蓄水池等工序同步进行。项目团队克服工期紧、连续降雨和新冠疫情等诸多不利因素,齐心协力、迎难而上,2021年12月29日如期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安康市汉滨区农业农村局领导送来“精心施工 造福于民”的锦旗和感谢信。
“经过项目建设,建设区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从7.143提高到5.821,平均提高了1.3个等级,这一提升幅度超过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不少于0.5个等级的要求。”这是业主单位聘请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王仕稳团队对陕建十二建集团高标准农田改造做出的耕地质量等级评价。
一建集团通过高效节水灌溉、土壤改造等在咸阳市乾县建设高标准农田8500亩。
七建集团通过加肥深翻、综合改造在宝鸡岐山县建设5800亩农田改造提升项目、眉县建设2万亩农田改造提升项目。
古建园林集团通过田地治理、灌溉排水等在宝鸡市金台区金河镇、蟠龙镇建设2136亩高标准农田项目。
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陕建一建集团、六建集团、七建集团、十建集团、机施集团、古建园林集团等单位纷纷积极参与,通过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安装配套监测设备及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打破传统农田“碎片化”困局,将分散的农田整合为规模化的“大棋盘”,推广耕地综合治理技术和治理模式,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变成一幅幅描绘乡村振兴的美丽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