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播

【行进陕甘宁】文旅产业助脱贫

来源:西部网 2020-02-29 18:44

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新闻联播》记者 周杰 杜晓文 单琳 赵磊 马腾 左甲历 马莹 李鸣 叶红琼 田嘉辉 魏斌)望山看水忆乡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今天的《行进陕甘宁》,让我们走进陕西榆林佳县赤牛坬村、宁夏固原市西吉县龙王坝村和甘肃庆阳市,看看这三个不同区域的老乡们如何发展文旅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

榆林佳县赤牛坬:全村一台戏 演出新生活

陕西台记者单琳:“大家好,我是单琳。顺着沿黄公路一路前行,我看到最多的是黄土高原上连绵不断的山群,我此行目的地就是位于佳县的赤牛坬村,其实这个山村的地理位置非常偏僻,群山环绕着,但就是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却是旅游网红打卡地。”

榆林佳县赤牛坬旅游公司经理高根强:“全体演员请注意,下午四点排练。”

陕西台记者单琳:“‘前山高,后山长,我家就住在高坡上,拉着老牛扛着浆,爷爷的爷爷就这样。’这是过去赤牛坬村的真实生活写照,现如今他们将这样的生活变成了一台戏,这台戏正改变着村里的每一个人。”

这些祖祖辈辈种地的村民,如今既当编剧、也做导演、更是演员,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怎样影响着山里人,我决定跟着憨厚的春喜大叔和麻利的乔阿姨去感受一下。

榆林市佳县坑镇赤牛坬村村民乔桂莲:“这是延续我生命的一台戏,没有这台原生态的演出,我没有活下去的信心。”

九年前,乔阿姨患了重病,两次手术和持续的化疗让原本殷实的家庭欠了不少外债,成了贫困户。就在此时,赤牛坬村发展起旅游业,村里决定编排实景剧,把村民们原汁原味的生活搬上戏台,并鼓励大伙参与,演出费每场20元,一直有病在家的乔阿姨也加入进来。

2017年,沿黄公路开通,赤牛坬的游客聚增,实景剧成了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几年下来,她家不仅还清了外债、盖起了新房,娶了儿媳妇,乔阿姨的身体也好起来,成了村里实景剧的台柱子。

近几年,随着前来旅游人数的增多,当地的特色小吃成了抢手货。春喜大叔办起了微商,女儿在网上卖,他和老伴在家做,生意做得很红火。

榆林市佳县坑镇赤牛坬村村民高春喜:“现在一天蒸400个黄馍馍,赚1000多。”

春喜大叔说,现在他们一家冬天卖黄米馍馍,夏天卖凉粉、凉面,一年四季都有的赚。

在赤牛坬村的采访,我最大的感受是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变着村里人的生产方式,更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这一切深深影响着山里人。

甘肃庆阳:香包刺绣不断代 绣出百姓好生活

57岁的左焕茸,是省级香包刺绣非遗传承人。2005年,左焕茸成立了香包刺绣公司,在她的带动下,周边162户群众参与香包刺绣产业,其中45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村民田巧兰:“能干个满月,就是1800—2000元左右。”

如今,香包刺绣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庆阳市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香包刺绣实现规模化生产;产品包括20多个大类5000多个品种,带动10万多妇女增收致富。

宁夏:“穷沟沟”火起了休闲游

一排排依山而建的窑洞宾馆开门迎客;一道道独具特色的风味美食引人垂涎;觉得闷了去冰天雪地里撒个欢儿,或者守着火炉看民俗表演。龙王坝的新年,有滋有味。42岁的焦竹兰,家里经营着民宿。最近正赶上年节旺季,游客络绎不绝。

龙王坝村虽然山大沟深,但是,坐落于红色旅游胜地六盘山脚下,处于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党家岔震湖和将台堡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地三大景点之间,发展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村主任焦建鹏瞅准了这条路子,从2015年开始带着村民们尝试靠旅游改变贫困现状。

焦竹兰女儿马静:“2015年山庄上开始搞民宿,2017年的时候我们家比较贫困一点,是建档立卡户,所以就开始搞民宿,之后2018年年底的时候就脱贫了,脱贫之后2019年的时候我们光民宿的经济收入就是3万左右。”

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龙王坝村硬化道路、修缮房屋、改造厕所、美化环境。近两年,这里的乡土气息越来越浓,发展思路也越来越清晰——就是用农村原始的面貌吸引人,让农民质朴的笑脸感染人。

固原市西吉县龙王坝村村主任、西吉县龙王坝旅游公司总经理焦建鹏:“龙王坝村以前是一个贫困村,年人均纯收入不到2300,现在我们的人均纯收入突破了万元大关。”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