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破冰”之诊:陕西援藏专家成功接诊首例精神科患者

来源:西部网 2025-11-09 14:22

在海拔超过4500米的雪域高原上,一道温暖的阳光穿透了凛冽的寒风,照进了阿里地区人民医院一间新设的诊室。在这里,一场由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援藏专家尹俊博主导的阿里地区首例规范精神科患者接诊工作正在进行。

患者是一位16岁的藏族女孩卓玛,曾是一个活泼开朗、成绩优异的学生,但近半年来,家人发现她像变了一个人,情绪持续低落,不愿与任何人交流,整日将自己锁在房间,原本明亮的眼眸失去了光彩,甚至出现了厌学和自伤的行为。家人带她辗转多地看诊,均因当地缺乏专业的精神科资源而未得到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绝望之际,他们听说陕西来的专家已经到了阿里。

“心”的挑战,从“零”开始

对于拥有10余年临床经验的主治医生尹俊博而言,这次接诊的挑战远超想象。高原反应是他面对的第一个“敌人”,但更艰巨的挑战,是这里精神卫生资源“零基础”的现实考验,没有专门的精神科诊室,没有配套的心理评估工具,更重要的是,患者普遍存在的对精神心理问题的误解与病耻感。

接诊前,尹俊博做足了功课。他深知,在阿里地区首次接诊不仅要展现专业性,更要体现文化的敏感与尊重。他通过翻译,耐心地向卓玛和她的家人解释:“心里的感冒和身体的感冒一样,都需要医治。这不是谁的错,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

一场用耐心与真诚叩开心门的对话

新建的诊室里,尹俊博没有急于询问症状。他看着眼前这个紧抿着嘴唇、双手紧张地绞着衣角的女孩,先是从桌上拿起一个苹果,用不太流利的藏语微笑着说了一句刚学的问候。他没有坐在权威的办公桌后,而是拉过椅子,坐在卓玛侧前方,形成一个平等、开放、亲近的交流氛围。

46b6f6c366bc9f23e32a5f287c244ef9.jpeg

最初的半小时里,患者几乎是沉默的。尹俊博不急不躁,只是偶尔用温和的目光鼓励她,或通过翻译聊聊卓玛喜欢的歌曲、校园里的趣事。当提到她曾经养过的一只小羊羔时,卓玛的眼神微微动了一下,这个细微的变化被尹俊博敏锐地捕捉到,他顺势而为、以点破面,谈话的坚冰开始融化。

通过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深入沟通,结合细致的精神检查,尹俊博初步诊断,卓玛患有中度抑郁发作。他不仅关注卓玛的情绪症状,还细致地评估了她的社会功能、家庭支持系统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

开出第一张“综合处方”

诊断明确后,尹俊博为卓玛制定了详尽、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开出了一张融合了药物治疗、心理支持和家庭健康教育的“综合处方”。

1. 科学用药:他为卓玛选用了适合青少年且副作用较小的抗抑郁药物,并详细告知了家人服药的重要性、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应对措施。

2. 心理疏导:他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的理念,对卓玛进行了简单的心理疏导,帮助其识别和挑战内心的负面想法。并与患者约定,下周此时,再进行一次谈话。

3. 家庭赋能:他花了大量时间对卓玛的父母进行科普,告诉他们如何创造一个支持、理解的家庭环境,如何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以及如何成为治疗路上坚定的同盟军。

当卓玛和家人离开诊室时,女孩虽然依旧沉默,但第一次主动抬起了头,看向尹俊博的目光中,少了些恐惧,多了丝微弱的信任。她的父亲,这位被高原阳光刻满脸庞沧桑的藏族汉子,用生硬的汉语反复说着:“突及其!谢谢!谢谢医生!”

里程碑的意义:点燃雪域高原的“心”光

首例接诊的成功,其意义远不止于帮助了一个女孩和一个家庭。它标志着阿里地区在精神卫生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尹俊博表示,“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要帮助本地建立一支‘带不走’的精神心理队伍,开展筛查、培训乡村医生,让心理健康服务在这片高天厚土上扎下根来。”

e32a012d5a25e5a1fd364810d950fe98.png

这例成功的接诊,如同一束炽热的光芒,刺破了雪域高原上关于精神世界的迷雾与沉寂。它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在这里,身体的伤痛有人医治,心灵的困顿同样有了可以寻求帮助的港湾。陕西援藏专家的这份担当与仁心,正为雪域高原点亮一盏温暖的“心”灯。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