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国际首例上胸椎结核内镜微创手术,85岁老人重获新生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25-05-14 09:30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微创团队完成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成功实施国际首例侧后方经皮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上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帮助一位85岁高龄患者摆脱病痛威胁,重获新生。此次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一附院骨科在脊柱微创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打破了上胸椎结核治疗的“技术壁垒”。

患者为85岁高龄男性,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基础疾病,因背部剧痛伴下肢无力就诊,经检查确诊为胸2-3椎间隙结核。结核病灶不仅破坏椎体,还压迫脊髓,随时可能导致永久性截瘫。患者入院时背部的剧烈疼痛让他连最轻微的挪动都难以完成,只能僵直地平卧在床,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痛苦的呻吟,因无法正常进食,老人的身体日渐虚弱,无法正常行走,只能依靠轮椅。由于上胸椎(T1-T4)位置特殊,被肩胛骨、肋骨、胸骨等结构重重遮挡,传统手术需开胸或大范围切除肋骨,创伤巨大、恢复周期长,对高龄患者而言风险极高;而单纯药物治疗无法解除脊髓压迫,患者随时面临瘫痪风险。

图片

面对如此复杂且高风险的病例,骨科主任医师张银刚、副主任医师张党锋治疗团队经过充分评估制定了国际首例的微创手术方案,随后经过科室讨论通过,上报医务部并迅速组织神经外科、心血管外科、内分泌科、麻醉手术部、感染科等多学科专家开展会诊与论证。各科室专家从专业角度出发,对患者基础疾病控制、手术风险评估、麻醉方案制定、感染防控及术后康复等环节进行深入探讨,制定了周密的个性化诊疗方案,为手术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图片

医师张银刚、张党锋手术团队为患者制定的侧后方经皮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上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术,是一项应用于上胸椎创新性的微创手术方式。脊柱内镜(椎间孔镜、关节镜)下脊柱病灶清除术是一项近来比较成熟的技术,常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症的退变局部压迫组织切除减压,近来适应症逐渐扩展至腰椎和下胸椎脊柱结核病灶的清除,交大一附院骨科也已经将此技术广泛应用于腰椎和下胸椎结核治疗,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上胸椎结核(胸1-4)由于发病率较低,解剖复杂,传统需开胸手术,国内外文献尚未有脊柱内镜应用于上胸椎结核治疗的报道。

图片

经皮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上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术通过7mm微小切口,在O臂导航和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辅助下,精准避开肋骨、胸膜及重要血管神经,利用脊柱内镜高清成像系统,在直视下彻底清除结核坏死组织、脓液及死骨。相较于传统手术,该技术无需开胸或切断肋骨,术后患者恢复快,显著降低了肺部感染、血栓、压疮等并发症风险,极大缩短了康复周期。

图片

手术过程中,团队面临着定位困难、操作空间狭小、胸膜损伤风险高、脊髓神经损伤等多重挑战。医护团队借助O臂3D导航系统,以毫米级精度穿刺并建立工作通道,避开胸膜、血管与神经根。通过脊柱内镜放大视野,彻底清除坏死组织、脓液及死骨。术中采用全程神经电生理监测,在狭窄操作空间内保障脊髓安全。凭借丰富的手术经验,团队成功为患者清除了上胸椎结核病灶,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的背部剧痛随即得到显著缓解,不到一周,患者疼痛感彻底消失,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不仅能正常地行走,还能完成简单的日常活动,顺利回归正常生活。

图片

这项国际首例手术的成功实施,不仅彰显了交大一附院骨科团队在脊柱微创领域的创新实力,更体现了多学科协作在复杂疑难病症治疗中的关键作用,为上胸椎结核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全新治疗方案。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