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丨元宵节吃“糖”不慌,糖友的“甜蜜”攻略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2025-02-12 11:01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是象征团圆的传统节日,香甜软糯的元宵(汤圆)是节日的主角。对于糖尿病患者,如何在不影响血糖的前提下享受这一美食,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既能享受节日的氛围,又能避免健康风险?

1.美味的元宵为什么会使血糖升高?

元宵的主要原料为糯米粉和馅料。糯米属于高升糖指数(GI)食物,升糖速度高于普通米面,糯米中的支链淀粉易被快速分解为葡萄糖,导致餐后血糖迅速升高。馅料如芝麻、花生、豆沙等含大量糖分和油脂。一颗普通甜味元宵的热量可达60千卡—90千卡。由于糯米黏性高,可能引发消化不良或反酸,尤其对胃肠功能较弱者不利。

2.糖尿病患者能否吃元宵?

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达标的情况下,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 mmol/L),可少量食用。若近期血糖波动大,或存在酮症酸中毒风险,应严格避免食用。食用前后需监测血糖,若餐后2小时血糖>13.9 mmol/L,需调整药物或运动。建议糖友选择无糖或糖类替代品(木糖醇)元宵。

3.可以优选哪些低升糖的元宵?

无馅实心版:热量更低,建议搭配无糖汤底(如清汤或少量代糖)。老年患者消化功能较弱,建议更严格控制食用量,优先选择易消化的无馅元宵。

自制改良版:用燕麦粉、苦荞粉等杂粮替代部分糯米粉,降低升糖指数。

创新馅料版:以南瓜泥、山药泥、蔬菜泥或代糖制作馅料,减少糖分和油脂。

无糖≠安全:市面上销售的无糖元宵虽不含蔗糖,但含糯米淀粉和油脂,仍会升糖,需计入总热量。

4.糖友如何科学烹饪与搭配?

煮或蒸制,避免油炸(如煎元宵、拔丝元宵)以减少额外热量。咸馅元宵,如鲜肉、虾仁馅,相比甜馅油脂和糖分更少,但避免油炸做法。同时可搭配高纤维食物,先吃绿叶蔬菜、菌菇或豆类,延缓糖分吸收。不喝元宵汤,汤中含溶解的糖分和淀粉,避免进一步升高血糖。食用元宵后,减少其他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保持总热量不超标。

5.建议食用元宵的时间?

有“黎明现象”的糖友,避免早餐食用而引起血糖波动。消化功能较弱,避免睡前食用。建议在午餐或晚餐中少量食用,同时加强血糖监测,餐前餐后均需监测血糖,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餐后30分钟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低血糖峰值并促进消化。

糖尿病患者并非完全不能吃元宵,但需根据自身血糖水平,严格遵循“少量、低糖、搭配、监测”四大原则。通过科学选择品种、控制分量、合理搭配,既能感受节日氛围,又能避免血糖剧烈波动。若不确定自身情况,建议提前咨询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确保血糖稳定。

元宵节不仅是味觉的盛宴,更是健康管理的考验。愿每位糖友在团圆中收获健康与快乐!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