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的中医特色外治方法
来源:西安市中医医院 2023-10-09 14:36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AR),是以发作性的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水样鼻涕为临床常见的主要症状,《黄帝内经·素问》中言:“鼽者,鼻出清涕也”。故中医将以上症状为主的鼻病称为“鼻鼽”。
过敏性鼻炎虽然不是直接威胁生命的疾病,但其病程长、影响呼吸和形象,且容易诱发鼻窦炎、鼻息肉、中耳炎,而且还有诱发哮喘等疾病的可能,给患者生活、工作等带来很多不便。
很多人患有过敏性鼻炎后都被建议查过敏原,常见的过敏原有花粉、草籽、树籽、坚果、动物及禽类皮毛、灰尘、螨虫、蛋白含量高的食物等,部分人群还有对鸡蛋、牛奶等食物不耐受的现象。部分人查了过敏原并无异常,但血清IgE检测结果却翻了数十倍甚至数百倍,提示不同程度的过敏状态。
还有部分人群检查过敏原无异常,但遇到特殊气味、身处有刺激性气味的环境,或者冷热交替时都会出现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和鼻痒,甚至有嗅觉减退的表现,虽不能完全确诊过敏性鼻炎,但其治疗却大同小异。
目前西医治疗本病的药物包括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糖皮质激素类(曲安奈德、布地奈德、糠酸莫米松等)、白三烯受体阻断剂(孟鲁司特等)、减充血药(羟甲唑啉、麻黄素等)、肥大细胞稳定剂(色甘酸钠等)等。但多数适用于急性发作期缓解症状。
中医药重视整体观,认为鼻鼽是肺脾肾三脏虚寒的结果,个别有郁热和燥邪困扰,通过辨证施治调节机体气血阴阳平衡,使阳气及津液得升,寒气及郁热得散,疗效较持久,在缓解期用药还可明显增强体质,降低复发率,除内服中药外,特色的外治法也很重要,如以下几种方式:
一、穴位贴敷
通过药物对穴位的温热刺激,温煦脏腑经络,驱散内伏寒邪,以达到温肺散寒、温通经络、振阳、健脾益气等治疗作用。一般在每年农历冬季三九或夏季三伏期间进行治疗(俗称三九贴或三伏贴)。
本方案适用于鼻鼽缓解期,特别是针对体虚元气不足、阳虚怕冷者。
二、针刺蝶颚神经节(新吾针)
选取特制针灸针,在颧骨弓的下沿与下颌骨冠突之间的缝隙处进针,进针后不留针,不行针,点到为止。通过刺激翼腭神经节区域,调节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功能,进而促使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的释放,以调节鼻黏膜血管的张力和血流,并能调节相关神经支配的腺体分泌功能。
适应症: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窦炎、萎缩性鼻炎、耳鸣、耳聋、中耳炎等。
三、穴位注射
黄芪注射液等药物向足三里穴内注射,黄芪为中医补气升血要药,对AR患者更有温补脏腑阳气、敛肺固窍的作用。
四、揿针治疗
选取双迎香等穴位,揿针垂直穴位刺入,固定后留置一定时间,可间歇按压埋针部位,一般1至3天后取下。作用是给皮部以微弱而较长时间的刺激,减少反复针刺的不适和恐惧,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特点:操作简单,安全无痛,起效迅速,疗效持久。本方法适用于鼻鼽发作期及缓解期。
五、鼻内针
针刺内迎香穴促使下鼻甲前端海绵组织中富含的容量血管有效收缩,达到改善鼻腔通气的效果。取穴鼻丘和内迎香,两腧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对应,以针刺两穴以激发经气,补益肺气,疏泄病邪,从而实现肺气合则鼻窍通利,诸症得解。
六、耳穴压豆
耳穴和身体经脉相对应,通过对耳朵上的穴位进行适当刺激,使全身气血得到调节,经络得到疏通,从而改善相应脏腑功能。
选取主穴:内鼻、外鼻、肺、肾上腺、内分泌、神门。在耳穴压豆中对内鼻、外鼻进行刺激,可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加快炎症消退的作用;刺激肺穴、肾上腺穴具有抗过敏、止痒脱敏的效果;刺激内分泌穴、神门穴能够通经活血、抗过敏、镇静、消炎。诸穴相配,起到疏通经络、调理脏腑的功效。
七、鼻部按摩保健操
可增强鼻部抵抗力,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按迎香:用手指按在穴位上,用力方向向着对侧的眼睛进行按揉,此穴位按揉时酸胀痛感比较明显,按揉1至2分钟;
2、搓鼻梁:用双手食指侧在鼻梁两侧上下来回搓动,进行1至2分钟;
3、揉太阳:用手指轻揉太阳穴,可以感到局部有酸胀痛感,按揉1至2分钟;
4、捏印堂:按揉印堂穴,用手指按揉,点压印堂穴或提捏印堂穴皮肤并按揉,每次1-2分钟;
5、干梳头,将五指分开,中指定位在额头中部,五指一起用力,发际到后脑处点、压、揉,每次36下。
以上穴位按揉力度根据自身情况,手法可稍重一些,以按摩后得到神清气爽、双眼发酸、微微流泪的效果为佳。
经常按摩鼻部可以有预防感冒、治疗伤风鼻塞、急慢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急慢性头痛等作用,还可以有保健、美容的功效,对一些不愿服药或服药困难的儿童、老人、孕妇等人群也非常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