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精神薪火传——“学习精神谱系 传承红色精神”系列报道之五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8-07 08:10

“亲爱的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交大西迁博物馆。这里存放着不少西迁人用过的老物件,比如车票、桌椅……”7月31日,交大西迁博物馆志愿讲解员雷霁雯向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

雷霁雯是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自2023年9月入学至今,她在交大西迁博物馆累计讲解300余场,受众逾万人次。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交大考察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在交大西迁博物馆里,一张小小的粉色火车票被放在醒目位置,上面印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豪迈宣言,搭配高楼、书本、列车等图案,承载着老一代西迁人的热血与理想。

1956年夏天,交通大学师生员工响应党和国家号召,6000多人手持这样的粉色车票,义无反顾地从繁华的上海踏上前往西安的列车。

据统计,当时17名交通大学党委委员里,有16名迁至西安,西迁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占交大教师总数的70%以上。当年,交通大学校园里流传着几句感人至深的话——“党的决定就是我们的行动”“党叫我们去哪里,我们就背起行囊去哪里”“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交大西迁顺利进行,源自师生胸中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决心。

中国电机事业的奠基人钟兆琳教授时年57岁,身患多种疾病,妻子卧病在床。但他还是果断加入首批西迁队伍。西迁时最年轻的教授陈学俊,是中国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他和夫人带着4个孩子,注销上海户口,将位于繁华地段的房产交公,一走就是一生。

1956年9月10日,交大在西安人民大厦礼堂举行开学典礼。学校没有因为迁校而晚开一天学、迟开一门课、少做一个实验。

作为西迁精神的讲解员、传承人,雷霁雯对交大西迁的事迹感受颇深。“当年交大西迁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涉及这一部分的展板,我会去查找原始资料,充分了解历史背景。学校与西迁精神相关的书籍,我基本都读过。这些内容深深打动了我,也为我的讲解积累了不少素材。”雷霁雯告诉记者,“在有限的讲解时间里我可能无法展开每一个细节,但是通过不断学习,我从心底产生了对西迁精神的认同感,为我的讲解注入了真情实感。”

近年来,交大西迁博物馆积极打造沉浸式、场景式的“场馆里的专家报告课”“场馆里的虚拟体验课”,通过科技赋能,以博物馆草棚大礼堂等实景复原地、博物馆报告厅为授课场景,将AR、VR等高科技融入馆内思政课堂,打造西迁专列乘车证等AR西迁主题讲解展品和创新港VR展示等;邀请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在馆内举办讲座,在不断丰富传承西迁精神载体的同时,也将西迁精神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推动学生学习成果高效转化,让观众感受立体多维的西迁故事。截至目前,交大西迁博物馆已获批全国首批“大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教育部红色文化弘扬基地等33个基地(教学点),入选国家多部委选定的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路线。

西迁精神常讲常新。“300多场讲解下来,西迁故事依然让我感动。2024年,我参加了陕西省社科普及基地讲解员大赛,讲述《乘车证里的西迁情》,荣获省级一等奖。”雷霁雯表示,“我愿意把这些动人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西迁精神被更多人了解。”

2019年,依托陕西省产业优势与学校学科、人才优势,西安交大再度“西迁”——在西咸新区建设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迎来首批新生。从黄浦江边到古都西安,再到如今的渭河南岸,向西再向西,西迁精神薪火相传。

“近年来,学校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施‘6352’工程、‘1121’模式,汇聚全球创新资源、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引入各类金融资本、培育良好创新生态,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示范区,打造西部科技创新示范高地,打造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创新引擎,扎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良性循环,为培养更多西迁传人贡献力量。”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卢建军表示,迁校以来,西安交大创造了3万余项科研成果,其中252项获得国家三大奖,产生了数以千亿计的经济社会效益,为国家输送了逾30万名人才。

记者 郭诗梦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