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小村落” 推进“大文明” 汉中西乡火地沟村创新乡村治理助推乡风文明
来源:西乡县委宣传部 2022-09-16 10:04
汉中市西乡县桑园镇火地沟村辖3个村民小组,共604户1854人。自2021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后,火地沟村持续巩固创建成果,村内社会治理大幅提升、乡风文明蔚然成风、主导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振兴稳步推进。
创新治理方式 激发内生动力
“6月环境卫生好的有范湖华、徐荣芳,每户积5分……”7月1日,西乡县桑园镇火地沟村循环播报的大喇叭准点响了起来,村民范湖华连忙放下手里的扫把竖起耳朵认真听了起来。就在不久前,范湖华还因为卫生没搞好,被村里的大喇叭“揪了出来”,这件事让范湖华“脸红”了好久。“太好了,这回我终于可以把头抬起来了!”范湖华激动地跳了起来。现在的范湖华家,屋里窗明几净、院子干净整洁,每晚来家里聊天、乘凉的人也多了起来。
今年以来,火地沟村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加强乡村社会治理创新,发挥好村内大喇叭、“红黑榜”的作用,每半月开展一次卫生评比,将结果在全村公开,用村民看重的“面子”来治理这个“顽疾”,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着力打造生态宜居乡村。同时,为进一步调动村民积极性,村“两委”按照统一标准,建立积分管理制度,将每次检查结果量化成相应积分,村民凭积分到村里的爱心超市兑换所需生活用品。
“积分越多,能兑换的东西就越多,现在村民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自觉性越来越高,村里的整体环境也越来越好。”火地沟村党支部书记阮德荣说。“小积分+大喇叭”让村里提了“颜值”、增了“气质”。
完善治理体系 推进乡风文明
“杨显翠的婆婆是个哑巴,生活不便。杨显翠把婆婆当成亲妈一样对待,走哪儿就把婆婆带到哪儿,方便照顾。”村民们只要提到杨显翠,都纷纷竖起大拇指。今年她被评为桑园镇“好儿媳”。
“好儿媳”“好婆婆”“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在火地沟村像这样的典型事迹、先进人物表彰随处可见。近年来,火地沟村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结合村情民意每年完善村规民约,提高自治能力、提升治理效果。
完善村民议事会规则,凡村内重大事宜,邀请村民代表全程参与、监督。壮大乡贤文化队伍,将村内名人、德高望重人士补充其中,成为村内矛盾排查、纠纷化解、政策宣讲的中坚力量。发挥道德评议作用,对善行义举标榜学习,对陋习惰性张榜红脸。扎实开展禁毒禁赌,深入推进移风易俗,规范红白理事,实行宴席报备审批,严控宴席数量、严把天价彩礼,破解攀比、奢靡之风。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志愿者服务队伍参与村内重大活动。组建文化活动队伍,开展系列主题文化活动,深入打造“生态菌乡、忠孝桑园”文化名牌。
大力发展产业 助推文明乡风
“家乡产业发展起来,我们老百姓也能尝到甜头,真是打心里高兴,再也不用过漂泊在外的日子喽!”火地沟村脱贫户曾小林谈起在家门口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中老人和小孩,有着说不完的幸福。
依托产业优势,积极引进企业落户,不断完善服务,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致富,腰包鼓了,矛盾少了,风气也越来越好了。在文明乡风的引领下,火地沟村的产业发展也遍地开花,家家栽雷竹、户户种木耳的产业发展路径日渐形成。
火地沟村创新发展多元化竹产业,变荒地为宝地,变生态资源为富民资本,千亩雷竹园“林上绿、林间养、林下种、林中游”景象吸引无数游客、商客前来体验园区采摘、购买雷竹制品。利用农业产业园区、黑木耳基地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火地沟村椴木黑木耳、袋料黑木耳远近闻名,村内前升菌业有限公司年产220万袋黑木耳菌包远销其他乡镇和临近县区,“小木耳”做成了“大产业”。
现在的火地沟村正迎着骄阳,以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为契机,高点规划村庄建设,定期巩固硬件设施,着力提升亮点特色,持续营造乡风文明浓厚氛围,以点带面促进全县乡村振兴“百花争艳”。(通讯员 李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