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调桄桄、眉户、碗碗腔…… 三秦大地多样地方剧种艺术节展风采
来源:西安晚报 2024-11-11 08:29
眉户《哭祠》剧照 记者 尚洪涛 摄
三秦大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剧文化——作为我国地方戏种最为繁盛的地区之一,这里拥有闻名遐迩的秦腔,也有眉户、碗碗腔、汉调桄桄等共计18项传统戏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因此,正在陕西如火如荼举行的第十届秦腔艺术节,除了秦腔,还为戏迷大众呈现了多样陕西特色地方剧种,让更多人领略到陕西地方戏剧的丰富魅力。
汉调桄桄
高亢激越、悠扬委婉的戏曲瑰宝
汉调桄桄,作为国家级非遗,现存传统剧目1200多个。它博采众长,吸收了秦腔、碗碗腔、川剧等剧种的特点,与汉中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独有的梆子声腔:既有秦腔的高亢激越之美,又有陕南地方音乐的悠扬委婉之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秦腔艺术节期间,汉调桄桄折子戏《扈家庄》《表花》激情上演,演绎出“一声桄桄,唱响古今声韵”的独特美感。两场演出中,来自汉中市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的青年演员以扎实的戏曲功底、出色的舞台表现力、极具地方特色的唱腔以及富有感染力的演绎,生动展现了陕南地方戏剧的独特文化底蕴。
其中,《扈三娘》的演出中,人物动作轻盈伶俐,唱念做打俱佳,表现出武旦美、媚、脆的风格特点,展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表花》演出中,巧妙融入了跷子、扇子、辫子、手绢等功夫,戏中以花绘景,以景生情,以情寄意,以意传神,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与好评。
“能参加这场秦腔艺术的盛宴,是我们向优秀秦腔老师学习的一次好机会。我们将把这次参演所学所感融入艺术、融入舞台,为扩大汉调桄桄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汉中市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的参演演员们表示。
眉户
动情动听、深沉细腻的戏曲明珠
在本届秦腔艺术节期间,受邀共飨戏曲盛宴的大荔县剧团和渭南市秦腔剧团,一口气为戏迷们带来了包括秦腔、同州梆子、眉户和碗碗腔在内的四个剧种的10段折子戏。不同地方剧种同台竞艺,彰显了各自独特的魅力。
其中,两段眉户戏,尤其受到戏迷们的热追——眉户《哭祠》中,演员将年迈人痛失爱子的悔恨和愧疚之情演绎得入木三分,让人动容;眉户《打神告庙》之中,演员将敫桂英接到休书后来到海王庙哭诉时绝望的心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台下观众时而击节叹赏,时而潸然泪下,皆被台上角色的全情投入和悲怆的唱腔深深吸引和打动。
眉户,也称“眉鄠”或“迷胡”。这一流传于陕西、甘肃、山西晋南和豫西等地的古老戏剧形式,与秦腔一样,在西北地区拥趸众多。眉户的唱腔较为委婉细腻,与秦腔相比,更多用以表现深沉、凄楚和悲痛的剧情。
戏迷王合生一直很喜欢眉户戏,他认为“听一听眉户,人生的酸甜苦辣尽在其中”,因此极力点赞本届秦腔艺术节,“办得好,不仅让我们看美了秦腔,也让更多人感受到陕西不同的戏曲样式。”
碗碗腔
细腻婉转、缠绵悠扬的戏曲珍品
在本届秦腔艺术节上,大荔县剧团为观众带来的碗碗腔《挡马》,也被不少戏迷津津乐道。当大幕开启,戏乐的月琴声伴着二股弦与板胡声,层次明朗,梆子铜碗的清脆声响夹杂其中,清越入耳。二位演员的唱腔细腻婉转,质朴传情,引人入胜。尤其是演到焦光普欲盗八姐腰牌的一番打斗戏时,两位演员默契十足,打斗精彩,展现出高难度的技巧,极具美感,博得满堂喝彩。
碗碗腔发源于陕西华阴、华县一带,因其主要击节乐器为小铜碗而得名,又因领奏乐器为“阮咸”(月琴的旧称),故又称“阮儿腔”。碗碗腔的唱腔细腻婉转、缠绵悠扬,民间素有“一清二黄三乱弹,细腻不过碗碗腔”的说法。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戏为媒讲好陕西故事,近年来,陕西在地方戏剧的传承与发展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第十届秦腔艺术节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邀请碗碗腔、眉户、汉调桄桄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第十届秦腔艺术节的亮相,我们希望它们展示地方戏剧的独特魅力,也为不同地区的青年演员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为推广和传承地方戏曲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记者 孙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