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变化悟思想 ——“温暖的回响”融媒体系列报道·基层群众谈感受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5-16 08:04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本报专题报道组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考察的足迹展开深入采访,以省市县三级媒体联动的形式,从4月7日起陆续推出“温暖的回响”系列报道,全方位、多层次展现了三秦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历程和三秦大地的巨大变化。
回顾两个多月的采访经历,每一处发展变化、每一个奋斗故事都展现着三秦儿女苦干实干、感恩奋进的精神面貌。今天,本报推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变化悟思想——“温暖的回响”融媒体系列报道·基层群众谈感受》。我们从采访过的每个点位中选取一位代表,请他们结合生活和工作实际,谈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化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生动展现新时代三秦儿女的使命情怀与奋斗底色。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变化悟思想
——“温暖的回响”融媒体系列报道·基层群众谈感受
在杨家岭汲取信仰的力量
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讲解员 刘婷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生产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延安文艺座谈会……杨家岭,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征程。如何讲好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作为一名杨家岭革命旧址的讲解员,我深感责任重大。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继续研究党史,深挖旧址里蕴藏的故事,形成自己的课题。面对干部、学生等不同群体,我将努力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进行讲解,激发大家对党史的兴趣,让大家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找到前行的动力。我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延安精神,立志做历史与现实的纽带,结合现实讲好杨家岭的故事、讲好党的七大的故事。(本报记者 周恒宇整理)
以责任与担当助力乡村振兴
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第一书记 惠毅德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始终是我前行的动力源泉。作为梁家河村第一书记,我见证了村子的变化,深切感受到肩上责任的分量。
在发展产业和改善民生方面,我们将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巧妙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精心培育苹果产业,通过科学管理与技术创新,让梁家河的苹果成为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幸福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让道路平坦宽阔、水电供应稳定可靠。同时,我们加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村里产业发展兴旺、村集体收入节节攀升。
如今,苹果园里硕果累累,村民的钱包越来越鼓,我由衷地感到欣慰。未来,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决心,为村民谋更多福祉。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梁家河村必将迎来更灿烂的明天。(本报记者 王婕妤整理)
用延安精神点亮希望之光
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德育处主任 王娟
在这片浸润着革命精神的红色沃土上,教育事业正焕发蓬勃生机。
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曾经简陋的校舍已焕然一新,现代化的教学楼巍然矗立;崭新的运动场上,跃动着孩子们矫健的身影;智慧课堂上,数字化教学设备让知识的传授更加生动有趣;图书室中弥漫的书香,滋养着孩子们求知的心灵。学校依托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将延安精神深深融入育人的每一个环节,通过“读红色经典、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访红色足迹”四种教育形式,让红色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让延安精神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永放光芒。(本报记者 齐珂雨整理)
学生在铜川照金薛家寨景区参加研学游活动(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革命老区舒展新画卷
照金红色旅游名镇游客中心经理 王小萍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照金村村委会,听当地发展情况和规划的介绍。他希望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干部团结一心,把乡亲们的事情办好。总书记的话温暖人心,鼓舞士气。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照金村人,我亲眼见证了这里发生的巨变:年轻人越来越多,村民生活越来越富足,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背后,是老区人民践行照金精神、不懈拼搏奋斗的生动实践。
我是照金红色旅游名镇游客中心经理,也是一名讲解员。近年来,照金镇各景区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多措并举讲好革命故事,持续推动红色历史发掘阐释工作,吸引一批批游客来这里感悟初心使命。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继续当好照金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播者,激励更多人了解红色故事、传承照金精神。(本报记者 王志辉整理)
积极投身科技强国建设
西安光机所副所长 胡炳樑
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四个面向”,奏响了光电与光子科技领域原始创新与工程任务研制能力并进的协奏曲。我们瞄准“高”“快”特点,持续攻关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高时间分辨率的光电探测与成像技术,自主研发具备“远距离探测、高清晰成像、精准跟瞄”能力的新一代光电成像系统,并将成果深度应用于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火星探测工程等系列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我们也应势而动,前瞻部署“AI+光学”体系化研究。
2025年是西安光机所举全所之力推进多个国家重大型号任务集中交付的一年。我们将秉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和“大江大河奔涌向前”的闯劲,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实践中挥洒汗水,写好科技强国建设的“西光答卷”。(本报记者 霍强整理)
让博物馆融入群众生活
西安博物院教育推广部工作人员 张莉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秉承着常有常新的原则,我们充分发掘馆藏文物资源,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设计了小雁塔文化遗产宣传折页,持续推出文物知识科普图文,举办“丝绸之路——西安博物院直播接力”活动等。
此外,我们还举办节气文化等教育活动,开展主题研学,培养“小小讲解员”,举办公益课堂活动,利用馆藏资源开发绘本、制作线上课程,持续开展文化惠民宣讲活动,把我们的课程、文物故事送进中小学、社区、企业等。未来,我们将充分依托馆藏文物资源,为广大公众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提供更加优质、更加便捷和更具特色的教育资源,让博物馆融入群众生活。(本报记者 张琪悦整理)
4月23日,李文方(右一)在二〇五所社区参加便民服务活动。 受访者供图
持续探索社区发展新路径
二〇五所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李文方
1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一瞬。但对于二〇五所社区来说,这10年是推进民生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10年,我们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凝聚起共建共享的磅礴力量;精细化的社区服务似涓涓细流,润泽着居民生活的每一处角落,解决民生难题,提升服务效能,让幸福在居民心间流淌;文化建设宛如璀璨星辰,点亮了群众的精神家园,涵养文明新风、凝聚发展合力。
站在新起点上,二〇五所社区将继续秉持初心,勇担使命。我们将持续加强党建工作,创新社区服务模式,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不断探索社区发展的新路径;通过多种形式延伸管理链条,提高服务水平,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本报记者 李妮整理)
在西安城墙管委会信息中心,西安城墙工作人员实时监测相关数据(资料照片)。 通讯员 李明 摄
在保护传承中推动文旅融合
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 陈鑫
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城墙“城墙守护者”的殷殷嘱托,我们始终铭记于心。近年来,我们不断探索运用现代科技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旅融合创新的新路径,彰显数字科技在文保文旅事业及产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我们秉承“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建设了集文保、文旅、防汛、应急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我们积极探索创新,通过科技赋能、品牌活动等方式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现在,西安城墙景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旅融合典范。目睹西安城墙的新变化,我们心怀自豪。未来,我们还将持续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领域中不断探索,为国内外城垣类遗址提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秀经验。(本报记者 赵茁轶整理)
好生态让村民富起来
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党支部书记 毛家锋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牛背梁,朱家湾村的干部群众深受鼓舞。截至2024年,朱家湾村发展农家乐216家、民宿56家,年均吸引游客150万人次,累计综合收入超10亿元。老林、石头、大山成了乡村振兴的“聚宝盆”,吸引来各地游客。得益于此,朱家湾村部分村民不仅有房租收入、土地分红,还有了岗位工资。
我们将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当好生态卫士,实现生态与经济“双向增值”;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区位优势,融合山村风光、烂漫花海、苍翠森林等特色元素,持续擦亮最佳旅游乡村“金字招牌”;进一步完善优化基础设施,培育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奋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答卷。(本报记者 文超整理)
努力把木耳产业做大做强
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党支部副书记 陈明明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金米村,点赞“小木耳、大产业”。我们金米村人深受鼓舞。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在探索如何收获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良好生态效益的发挥,二者双赢的局面正在成为现实。今年,我们在保持原有木耳种植规模的同时,新建了葡萄种植基地、无土栽培温室大棚。未来,金米村将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农民增收致富的信心更足、干劲更足,产业发展更优,产值增长更快。
看到我们村从一个贫困村发展到现在的“金米仓”,身为“金米人”,我满心自豪。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我们会一直铭记于心。我们将一步一个脚印,持续用力,带动金米村的木耳产业做大做强,让乡亲的生活越来越红火!(本报记者 文超整理)
托起社区群众“稳稳的幸福”
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党支部书记 江慧丽
我见证了搬迁群众生活的变化。搬进新居后,乡亲们曾面临就业难、生活不适应等挑战。社区建起5家社区工厂,提供300余个就业岗位,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人均月收入超2500元;推进“十小工程”建设,安心菜园、文化驿站、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一应俱全,为群众生活提供便利。更可贵的是,居民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自发加入兼职网格员队伍、组织各项文艺文化活动,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图景成为现实。
从“住得下”到“过得好”,锦屏社区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精细化服务满足群众需求,以创新管理激发社区活力,让搬迁群众就业有门路、生活有品质。我们将继续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不断实现群众向往的美好生活。(本报记者 齐珂雨整理)
以“总装速度”助力高质量发展
陕汽汽车总装配厂生产办高级业务副经理 季翔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陕汽考察。从总书记的讲话中,我汲取了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过去的5年里,以“四新”重要指示为指引,陕汽实现了快速发展,国内国际市场销量屡创新高。我负责的生产板块,通过优化生产工序、大量应用自动化设备,降低了劳动强度、提升了产线效率。陕汽新能源智能工厂在生产传统柴油、天然气产品的同时,还快速建成专业化的新能源电车生产基地。截至目前,智能化底盘生产线单班产能稳定在135辆以上,峰值可达到150辆。
作为生产一线的基层党员,我将立足岗位、踏实工作,用实际行动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以“总装速度”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报记者 刘印整理)
加快绿色高端装备研发
西安交通大学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席光
2020年4月22日是西安交大人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交大西迁博物馆参观。在会见西迁老教授和师生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西迁精神。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交大人,我深感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光荣。5年来,我们中心重点聚焦国家绿色高端装备研发,取得了显著成绩,与行业龙头企业沈阳鼓风机集团共建了3500kW大型透平式压缩机实验平台,正在联合研发压缩空气储能、超高压大功率注采气压缩机。这些对破解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产业化的技术瓶颈、补齐我国在超高压超大功率注采气离心压缩机领域的技术短板,意义重大。
未来,我们将继续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攻坚克难,在新时代贡献交大人的智慧和力量。(本报记者 吕扬整理)
护好陕西美食的“金字招牌”
西安饭庄大唐不夜城店店长 张维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我们深受鼓舞。西安饭庄是一家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字号,西安饭庄大唐不夜城店更是面向五湖四海游客的窗口。我们要坚持做好陕西美食,让更多游客感受陕菜的独特魅力。
一直以来,我们不断探索、守正创新。一方面,我们继续做好葫芦鸡、金线油塔等名牌菜品,传承发扬陕西非遗美食制作技艺。另一方面,我们根据年轻人的口味喜好、市场反馈情况,先后推出油泼辣子鱼、二十四节气菜品等创新菜品,以及凉皮、黄桂柿子饼、辣子蒜羊血等非遗小吃套餐,让游客尽可能多地品尝丰富多样的陕西美食。
接下来,我们计划成立非遗大师工作室,为美食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打响陕西美食的品牌度和知名度。(本报记者 陈志涛整理)
创新践行“滴水不废”的承诺
国能榆林化工环储厂污水主操 张翠花
这几年,我们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探索高盐废水资源化利用的新方法。作为国能榆林化工的一名水处理操作工,我亲眼见证了一池池废水被处理成可重复利用的清水和可用的工业盐。
废水资源化利用的实现,体现的不只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发展理念的转变。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我们完成了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减排”的转变、从“粗放处理”向“精细回收”的迈进,贯彻落实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作为一线工人,我深切体会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职业信念。我们用技术实现对每一滴废水的资源化利用,用坚守诠释“滴水不废”的承诺。接下来,我将会继续坚守承诺,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本报记者 马腾整理)
走好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 姜良彪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西沟村考察时,鼓励我们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近年来,我们引入专业运营公司对村里的文旅产品进行全方位升级,现在,《陕北有个高西沟》实景剧演出深受游客欢迎,“你好高西沟”驿站、小米研学直播基地、“高西沟记忆”民俗展馆等让高西沟名片更加闪亮。依托独特的地貌,村里还打造了露营基地,增加了方言打卡墙、星空帐篷、儿童玩乐区等,让游客享受休闲时光。该基地还开辟出3公里生态步道,串联起果园采摘、农耕体验、水保基地参观、龙头山观光等,让游客深度感受黄土高原的魅力。
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未来,我们将继续开拓市场、升级产业,带动更多村民共同致富。(本报记者 王晨曦整理)
结合现实讲好杨家沟的故事
杨家沟革命纪念馆馆长 姬喜东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断加强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和管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展示形式,同时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杨家沟革命旧址的每一块砖石都铭刻着历史的印记,每一处院落都诉说着信仰的力量。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吸引党员和群众纷至沓来,在旧址中触摸历史脉络,在红色故事里汲取奋进力量,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红色,是杨家沟最亮的底色。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挖红色资源,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不断创新展览方式,提升服务质量,努力让杨家沟革命旧址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本报记者 郝颖整理)
4月28日,在绥德县第四小学,王文瑜为学生介绍绥德民间泥塑。 受访者供图
持续擦亮红色教育品牌
中共绥德地委旧址负责人 王晖
近年来,中共绥德地委旧址与中小学携手共建红色教育、思政教育基地;积极开展红色文化“五进”活动,发布革命文物文献征集公告,联系革命先辈后人,精心整理口述历史资料;持续丰富展陈与讲解内容,生动还原历史场景,形成了红色教育多级联动、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我们将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不断弘扬红色精神,以建成全国红色教育基地为目标,持续深挖红色资源,优化研学路线,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打造沉浸式的研学项目,不断擦亮红色教育品牌,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努力探索出一条以文旅产业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本报记者 张乐佳整理)
探索思政教育新途径
绥德实验中学副校长 高红宝
近年来,绥德实验中学秉承“以革命之火点亮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坚持五育并举,主抓课堂教学主阵地,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在减负提质增效上下功夫,积极开展大教研活动,探索“1+6+1”差异化教学新模式,努力打造“实中好课堂”“绥德好课堂”,让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学校还充分依托红色资源、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三个课堂”为载体,推动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探索思政教育新途径,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守正创新,打造特色育人品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本报记者 张乐佳整理)
把黄土地的故事讲得更鲜活
绥德民间泥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王文瑜
我是地地道道的陕北农民,从事泥塑艺术45年。广袤的黄土高原孕育了很多“瑰宝”,泥塑艺术就是其中之一。多年来,我走街串巷以艺谋生,与黄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2021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绥德县非遗陈列馆考察,殷殷嘱托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近几年,绥德县数十所学校开设了非遗相关课程,成立了非遗社团。我每周都会去学校教孩子做泥塑。我的工作室也成了孩子的课堂,一批批中小学生跟着我学捏泥人。
绥德非遗就像开春的柳枝,节节都在冒新芽。我明显感受到,在绥德,学习、传承非遗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作为绥德民间泥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我将发挥自身优势,把黄土地的故事讲得更加鲜活,让陕北文化走得更远。(本报记者 付玉玮整理)
向“乡村振兴楷模”的目标奋进
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党支部书记 刘振喜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一直激励着我们,我们正向“乡村振兴楷模”的目标奋进。近年来,郝家桥村积极探索以文化活动带动产业链条发展路径,立足村内红色资源,结合苹果基地、大棚葡萄园开展系列培训活动,2024年共开展26期培训。
我们持续开发文旅资源,完成了数字文旅产业振兴平台的搭建,积极推动郝家桥景区数据与省文化和旅游数据中心对接,实现视频数据实时同步。去年,郝家桥村举办全国秋季村晚、“郝家桥陕北过大年”等系列活动,开发上百款系列文创产品。
接下来,郝家桥村将聚焦产业发展,全面加快商业步行街区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2000亩山地苹果品种改良工作,力争今年实现产量5万公斤的目标。 (本报记者 王晨曦整理)
拓展“体育+”跨界发展空间
西安奥体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姚遥
西安奥体中心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创新发展,提升硬件设施,优化功能布局,为群众提供了多元化的健身选择,构建了集体育健身、赛事演出、商业活动、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体育场馆群。如今,西安奥体中心配备了室外足球场,室内篮球馆、羽毛球馆、网球馆、游泳馆及儿童乐园、健身中心等设施,可满足各年龄段市民的休闲健身需求。
2024年,西安奥体中心的大众健身客流量超过35万人次,超百万人次在这里观看体育赛事、文艺演出,万余人次在这里参加游泳、篮球、羽毛球等体育项目培训。未来,西安奥体中心将依托优质场馆资源,融合多个领域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拓展“体育+”跨界发展空间,带动更多三秦百姓参与体育运动。(本报记者 肖阳熠整理)
南沟村苹果喜获丰收,村民在采摘苹果(资料照片)。 记者 陈宏江 摄
续写更美的“南沟故事”
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党支部书记 张润生
作为南沟村党支部书记,我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从“穷山梁”到“聚宝盆”的蜕变。变化的背后,是党的好政策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
我们通过“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将果园打造成致富“金钥匙”,村民户均年收入是10年前的近8倍;景区旅游带动千余名群众吃上“文旅饭”;张思德文明服务队用实干温暖民心,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焕发新时代光芒。
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感恩奋进,以实干为笔、以汗水为墨,做好产业文章,全面推进智慧农业建设,持续深化“三变”改革,既要守护住绿水青山,也要让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在圪梁梁上“绣”出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本报记者 耿杨洋整理)
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
延安中学校长 郭博
2022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延安中学枣园校区,走进学校教育史馆,了解学校总体办学情况,希望延安中学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弘扬革命传统,培育时代新人。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学,延安中学建校87年来秉承光荣传统,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坚守人民教育初心,践行立德树人使命,走出了一条“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办学之路。
近年来,学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秉持“一核两新”改革理念,以延安精神传承为核心,顺应新课改与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实施“三面三环六锚点”的改革路径,构建智慧课堂,完善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努力书写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奋进篇章。(本报记者 周恒宇整理)
把延安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 刘妮
延安革命纪念馆是唯一一座集中展示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的纪念馆,是研究阐释延安精神的主阵地。一张张黑白照片、一件件革命文物,记录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近年来,延安革命纪念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馆藏文物,坚持守正创新,深入研究和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精神和故事。延安革命纪念馆举办讲解员培训及讲解能力比拼大赛,不断提升讲解员接待服务水平;开展社教活动,扎实推进“小小讲解员”等培训工作,持续推动“大思政课”走深走实;广泛搜集革命文物,建成了延安革命纪念馆—西北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
延安革命纪念馆将继续致力于红色文化传承与推广,与各方合作,把延安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本报记者 王志辉整理)
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汉中市博物馆馆长 卢辉
汉中市博物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感恩奋进,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不断完善和发挥博物馆的作用和功能,成功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行列,2024年接待参观人数首次突破100万人次。
站在新起点,我们将严格按照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标准和要求,以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进一步加强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提升文物研究阐释水平,完善文物陈列展示体系,做强宣教形象品牌,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
为了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我们深挖馆藏资源,在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之际,推出“青鉴浮影——馆藏铜镜精品展”等展览,为群众献上一场文化盛宴。(本报记者 杨露雅整理)
汉江之畔,天汉湿地公园水清岸绿、草木葱茏(5月6日摄)。 记者 段承甫 摄
自然之美融入城市发展
汉中市一江两岸开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闫晓明
作为一名守护天汉湿地公园的生态卫士,近年来,我亲眼见证了这里逐步从一片荒滩蜕变成风景秀丽、生态良好的湿地景观。
为了更好地守护这座市民“幸福园”,我们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固树立守护水源涵养地的责任意识,在柔性治水的基础上,因势利导、顺应自然,保护湿地原生态群落,大量培育种植本土植物,恢复水生态多样性;加大汉江水情宣传教育力度,充分挖掘湿地公园旅游、文化、科普资源,提高广大市民和游客的湿地保护参与度。
未来,我们将持续做好天汉湿地公园的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让自然之美融入城市发展,筑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生态屏障,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力守护水清岸绿、堤固景美的市民“幸福园”。(本报记者 段承甫整理)
让优秀传统文化可感可知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 宁亚莹
我们秉持“文物保护为核心、文化传承为纽带、公众服务为宗旨”理念,推动展陈、学术、保护等多领域跨越发展,打造“活态化”青铜文化体验空间,让千年文物融入大众生活。
去年底,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基本陈列全面升级,引入激光投影、全息成像等前沿技术,打造何尊铭文沉浸式剧场,立体呈现“宅兹中国”场景;以“器以藏礼”为主线,新增30处AR多媒体互动装置,日均参观量同比增长40%。同时,我们开展“铜趣古今”等上百场活动,联合媒体推出短视频和云直播,观看量达14.22亿次。
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深入阐释青铜文化,守护中华文明根脉,为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本报记者 刘坤整理)
建好管好渭河生态走廊
宝鸡渭河生态公园主任 仵尧如
宝鸡渭河生态公园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以人为本、服务于民的理念,强化精细化管理,突出公园生态性,提高绿地覆盖率,实施公园碍洪林清理暨生态治理项目,既解决了渭河市区段安全行洪问题,又为市民提供了一处生态康养、休闲游憩、健身锻炼的绿色活动空间,让沿河居民“出门进园”只需5分钟。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作出的新部署,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认真实施一、二期碍洪林清理暨生态治理项目,扎实落实共享绿地开放建设,打造宝鸡渭河生态走廊,全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渭河生态景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本报记者 李静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