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传说:关于农业始祖的集体记忆

2022-11-29 10:07

5a43116d-13e1-444a-87c3-8d35bca40d85.jpg.1

杨凌示范区教稼园中的后稷像。

6478b6e8-6470-41e5-bea2-616f3cbf986e.jpg.1

位于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揉谷镇姜嫄村的姜嫄祠。

e45c6d36-b9ef-4b43-8954-aa46451c260c.jpg.1

揉谷镇姜嫄村姜嫄祠中的壁画。

4b99276c-5fb9-48fe-ad8e-711016aaed88.jpg.1

位于武功县武功镇东门外的教稼台。

记者 仵永杰文/图

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眼下,粮食归仓、果蔬上市,劳作一年的人们进入冬闲时节,尽情享用丰收果实。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从狩猎采集到农业兴起,后稷发挥了重要作用。千百年来,在山西晋南与陕西关中,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讲述着后稷教民稼穑的神话。人们的生存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因此对后稷这位农业始祖充满仰慕。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武功县,山西省稷山县、闻喜县等地大力搜集保护后稷传说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农业始祖后稷传说、稷王传说及民俗姜嫄庙会等,相继被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

作为民间文学的传说、具有特殊意义的民俗及各地空间风物相互交融,使得后稷传说烙印在秦晋两地民众的脑海中,并一代又一代地传播。

■ 由“弃”到“后稷”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数千年前,周人感念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之功,创作并记录下后稷相关传说,逐渐形成《诗经》中的《生民》。《生民》成为后稷传说在早期最为可靠的文献记录。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在《史记》中,司马迁详细记录了后稷出生并成长为“农师”的经历。

在官方,传说以文字形式记录。而在民间,传说则多为口口相传。同时,文字记录的传说内容可能会转化为口头传说,而口头传说也可能会被再次记录下来,从而呈现更加复杂的传说面貌。2009年,农业始祖后稷传说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6月,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农业始祖后稷传说传承人刘志宏便会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述后稷传说。

刘志宏介绍,农业始祖后稷传说主要包括姜嫄履迹产子、后稷教民稼穑等内容。姜嫄因踩巨人足迹而生子,认为此子为不祥之物遂抛弃。但此子历经三弃而不死,姜嫄又将其抱回抚养并起名为弃。弃从小喜欢种植并掌握了农业技术,热心指导人们种庄稼。后来,人们为感念弃之功绩便尊称其为“后稷”。

如今,在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揉谷镇多数村子,后稷教民稼穑的传说仍在流传。揉谷镇法禧村村民郭建谋说:“法禧村临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村民对于农业生产非常重视,容易接受新品种和新技术。老人经常向年轻一辈讲述后稷传说。”

山西省万荣县汉薛镇东文村流传着姜嫄在骑骡子赶路途中生子的故事。东文村确有一地被称作“落子坡”,当地人称东文村就是后稷的舅家。山西省闻喜县郭家庄镇冰池村留有一方水池,当地人称这就是姜嫄丢弃后稷的水池。传说,后稷被弃之时,水池在顷刻之间结成寒冰。后稷躺在冰上大哭,大鸟张开翅膀为他御寒。

■ “孝子面”与“赛蒸馍会”

民俗学专家董乃斌、程蔷在《民间叙事论纲》一文中指出,民间叙事首先大量存在于民间文学作品中……但还有许多民间叙事存在于人们的行为中,如祭祀、礼仪、游戏等。它们往往不能像口头创作那样转换成对应的文本,而主要存在于民俗或有关文字记述之中,但同样是民间叙事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姜嫄庙会、武功镇东河滩会等民俗就是与后稷传说相关的行为叙事。2011年,姜嫄庙会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姜嫄庙会传承人、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揉谷镇姜嫄村村民马撑来介绍,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姜嫄村村民在姜嫄祠举行祭祀大典缅怀姜嫄和后稷。祭祀活动有献花、献乐、吃“孝子面”等环节,具有早期祭祀仪式的烙印。

在姜嫄庙会中,吃“孝子面”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式。马撑来介绍:“传说,后稷用‘孝子面’招待母亲姜嫄和先民。如今,姜嫄村在举办姜嫄庙会时摆‘孝子面’宴席,招待过来上会的各地群众。不论你是哪里人,只要在姜嫄庙会时来到姜嫄村,都会吃上可口的‘孝子面’。”在过去经济困难的年月,当地村民时常自发捐款捐物,为“孝子面”宴席筹集食材。

马撑来说:“吃了姜嫄‘孝子面’,父母恩情记心间。自省孝心长与短,何况又在圣母前。”人们通过祭祀姜嫄和后稷,反省自己对父母是否关心,进一步弘扬孝文化。

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七,在武功县武功镇漆水河畔,盛大的河滩会吸引着各地农人商贾。传说,河滩会是民众为纪念后稷教民稼穑功绩而发起的。在每年冬闲,人们带着蒸馍和果蔬为后稷献贡品,蒸馍的好坏反映出庄户的收成丰歉。这时,人们会对各家的蒸馍评点一番,因此河滩会又称“赛蒸馍会”。后来,关中乃至西北各地的农人约定在此交换农产品,闻名西北的武功镇东河滩会逐渐形成。

■ 后稷遗迹遍布关中晋南

民俗学专家段友文、刘彦的论文《山陕后稷神话的多元化民间叙事》指出,关于后稷传说的记忆不仅以语言的形式进行时间性的传承,还存在以各种物质载体为传播媒介的活形态叙事形式。这种叙事形式使后稷传说成为一种民众日常生活的有形标识,与其他叙事形态共同构建起后稷传说的象征和知识系统。

在山西省,后稷祠庙等遗迹以稷王山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稷山县志》记载:“稷神山在县南五十里,东连闻喜……以后稷教稼于此,故名……山上有稷祠、山下有稷亭。”后稷相关遗迹在稷山、闻喜、万荣等地分布较广,尤以稷山县城的稷王庙最为出众。

至今,稷王山出产一种被称作五谷石的石子。这种石子有的像麦粒,有的像稻粒……大多与农作物种子的形状、颜色相似。传说,后稷在教民耕种时,将五谷种子藏于稷王山,以供子孙后代使用。由于年代久远,种子多化成了石子。曾有人提议,将稷王山五谷石收集起来,供本省陈列和农学会研究,并送至各地博物馆展览收藏。

在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揉谷镇姜嫄村,村民将村庄称为姜嫄圣母栖息地凤凰穴。马撑来介绍:“凤凰穴是对姜嫄圣母栖息地的尊称。村庄南面的祠堂是凤凰头,其左右两口水井是凤凰眼睛。村庄东西两边的两棵大皂角树是凤凰翅膀,后面的柏树林是凤凰尾巴。”

武功老县城位于武功镇。如今的武功镇成为当地发展文旅产业的重要区域。武功镇东门外的漆水河畔,矗立着后稷雕像与教稼台。相传,后稷为教习民众耕作种植,将粮食量具“斗”翻面并置于地面,站于其上讲授农业技艺。后来,人们仿照“覆斗”样式建造土台,为后稷教民稼穑提供专门场地。该土台被称为“教稼台”。

后稷传说在一辈又一辈民众中口口相传,人们将身边的空间实体与传说故事联系起来,当地的空间风物或因其命名,或被写入故事。民俗学专家江帆在其著作《生态民俗学》中指出,民间文学传承中普遍存在“恋乡情结”,一些故事原有的、模糊的空间被转换成实在的现实生活空间,或者原本素朴的家园山水景观在故事中被进行艺术性提升。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