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以知识产权为脉 连通创新沃土与产业森林
来源:西部网 2025-11-19 10:12
巨大的电子屏幕上,西安古城墙的“生命体征”正以数据形式实时跳动。沉降、裂缝、含水率……这些关乎千年古迹存续的关键指标,被一系列软件著作权和数据知识产权构筑的精密数字网络精准守护。这套刚刚获评“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入围案例”的“黑科技”,正是陕西将知识产权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生动见证。

西安城墙
从田间地头的柞水木耳到隆基绿能的光伏智造,从秦始皇帝陵的数字化新生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知识产权布局,陕西正通过构建覆盖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的全链条生态,让知识产权从文件条文变成驱动发展的“活水”。
构建“转化快车道” 以制度供给激活创新之源
在全球光伏头部企业隆基绿能的智慧能源展览馆内,其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单晶硅片全球出货量第一的硬核实力,是陕西以知识产权驱动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隆基绿能智慧能源展览馆
对于这样的科技领军企业而言,将前沿技术通过专利形式快速转化为受法律保护的无形资产,是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帮助企业跑赢创新“加速度”的,正是陕西着力构建的高效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其中,专利快速预审机制是一项关键性制度创新。该机制是在专利正式提交前进行的前置审查,能为高质量专利开辟一条“绿色通道”,将发明专利的平均授权周期从传统的22个月左右大幅压缩至2个月以内,极大地提升了创新效率。

隆基绿能的产品介绍
目前,陕西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已受理专利预审请求13462件,推动3360家创新主体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快速审查通道,授权专利5812件。而这,正是陕西系统性实施知识产权转化运用 “灵犀计划” 的核心成效之一——着力破解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 “双向盲区” 。
在“灵犀计划”的推动下,陕西高校专利产业化率排名全国前5,近三年企业转化专利近4万次,年均增长30%。一套从高效授权到精准转化的良性机制,正让越来越多的实验室成果,加速转变为生产线上的真金白银。
打造“保护立体网” 以系统思维捍卫创意价值
当全球各地的游客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亲眼见证两千年前大秦军阵的恢宏气势后,还能戴上VR眼镜,在影院里体验《兵马俑奇妙夜》的奇思妙想。工作人员介绍,该项目对所涉及的硬件专利、软件著作权及内容版权的全方位保护,将数字化创新成果成功推向市场,展现了知识产权在推动文化科技融合与商业转化中的重要价值。

《兵马俑奇妙夜》VR体验项目
而在西安城墙信息中心,一场基于知识产权的系统性守护正在静默进行。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结合高精度物联传感器,打造的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给城墙安上“数字DNA”。
“目前我们已拿到已获得6项专利受理、33项软件著作权和72项数据知识产权证书。”西安城墙数字产业创新中心总监赵彬介绍,通过对技术创新成果的全生命周期保护,不仅为千年古迹构筑起一道系统性监护网络,更形成了可向国内外文化遗址单位输出的“陕西方案”。

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
对文物古迹的“活化”与“守护”,共同勾勒出陕西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路径。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李晓鸣介绍,今年以来,陕西持续健全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衔接机制,深入开展专利转化的专项行动,将这种系统性保护模式延伸至全省重点产业。
这套“立体网”的效能在数据中也得到了印证。截至今年6月,陕西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5万件,有效商标注册量87.9万件。同时,陕西已在西部地区率先完成知识产权综合立法,加快建设西安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国示范城市和保护高地。这意味着,从科技创新到文化传承,陕西正为所有创新活动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保障体系。
培育“产业金名片”以地理标志赋能区域发展
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十二届杨凌农高会上,来自秦岭深处的柞水木耳卖得火热。展台前,以木耳为原料制作的即食锅巴等深加工产品吸引了二十余位来自东盟知识产权机构代表驻足品尝。

东盟知识产权机构代表在第三十二届杨凌农高会上品尝柞水木耳锅巴等陕西特色产品
展台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制定统一标准,柞水木耳从土特产升级为市场认可的‘金招牌’。”如今,柞水全县木耳总产值达13.3亿元,昔日的“小木耳”真正成长为了托起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在延安,地理标志深加工产品及其带动的红色文旅产业总规模达到2500亿元。备受热捧的“延安苹果花海观光+红色研学”的融合发展模式既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又让红色土地上的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红彤彤的延安苹果
目前,陕西已构建起覆盖“陕菜、陕茶、陕酒、陕食、陕药” 多品类的特色地标矩阵,拥有地理标志产品96个。2024年,陕西省地理标志产业年总产值已达400亿元,由其深加工产品及所带动的红色文旅产业每年总规模更达到2500亿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11个陕西地标产品已成功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这不仅为它们贴上了国际认可的品质标签,也为“陕西味道”飘香世界打开了新局面。
布局“全球服务网”以开放生态护航出海之路
今年八月,陕西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在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设立的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正式揭牌,为远赴中亚的陕西企业点亮一盏“护航明灯”。
随着陕西企业国际化步伐加快,海外知识产权纠纷逐渐成为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这样的工作站与之前在英国、哈萨克斯坦设立的工作站形成协同效应,为企业提供所在国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咨询、风险预警和维权支持,共同提升陕西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陕西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揭牌
同时,陕西已连续4年举办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知识产权合作交流活动。今年创新举办丝路(陕西)国际地理标志产品交易大会,引领国际地理标志贸易合作新风向,大会现场成交330万元,意向采购金额1.38亿元。
从实验室的灵感迸发到市场的硕果累累,从千年文明的智慧守护到全球市场的稳健开拓,创新的动能正在三秦大地上奔涌,一个更具活力的西部知识产权强省,正加速从蓝图走向现实。
起点新闻记者 陈嘉欣 贺桐 杜鹏
审核 康乐群 李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