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九天 动力为擎 在陕央企力量助力中国商业航天蓬勃发展
来源:西部网 2025-10-09 14:42
9月,中国航天固体动力领域捷报频传:5日谷神星一号遥十五火箭点亮酒泉夜空,7日、27日长征六号改一月内两叩苍穹,9日、24日捷龙三号实现半个月海上两连发……9月份,随着商业运载火箭高密度发射成为常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简称“航天四院”)再度引发关注。
商业航天运载火箭连战连捷只是一个缩影,密集升空的“中国箭”背后,是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不断跃升,更是在陕央企力量助力中国商业航天驶入“快车道”的铿锵足音。
谷神星一号遥十五火箭发射现场。星河动力航天图片
“双轨并行”:固体动力的技术突围
火箭要实现快速、可靠发射,动力系统是关键。面对小卫星组网与应急发射的爆发性需求,固体动力凭借“可靠性高、响应快速、无依托发射、长期贮存”等技术优势,成为打开商业航天万亿市场的“金钥匙”。
立足“整体式”和“分段式”两条技术路线,航天四院双轨战略推动固体运载技术稳健前行。在整体式攻坚历程中,从2009年120吨推力发动机试车成功,到2021年500吨推力“世界之最”问世,四院逐步构建起型谱化家族。分段式发动机通过模块化组合装配破解推力瓶颈,完美平衡“性能需求”与“研制能力”的矛盾,是固体发动机推力走向更大、性能走向更强的必然。
如今,四院已形成直径1.2米至3.5米、推力60吨至500吨的型谱化发动机体系,支撑起太阳同步轨道200公斤至4200公斤的全域运载能力,不断刷新着我国商业航天发展新纪录。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国家航天局网站图片
“明星矩阵”:商业航天的中国方案
依托自主可控的动力核心,四院为多型商业火箭注入“强心剂”。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是我国首型全固体运载火箭,主要用于满足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应急情况下微小卫星发射需求,目前已实现了12次陆上和5次海上发射全部圆满成功,被称为“中国快响利箭”。
长征六号改是我国首型固液捆绑火箭,迄今成功发射16次,当前已进入高密度发射阶段,最近两次发射仅相隔20天。
力箭一号运载火箭由四级全固体发动机串联组成,在运载能力、入轨精度、设计可靠性、性价比等方面迈入世界固体运载火箭领域先进行列。
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同样为四级固体发动机串联,是面向未来卫星星座快速组网发射需求而打造的一款高性价比、高可靠、快履约、快发射的商业固体运载火箭。
引力一号是全球首型采用固体芯级捆绑固体助推动力的运载火箭,2024年1月首飞即创全球固体火箭推力纪录,以“一箭30星”能力重塑中型火箭市场格局,四院提供的4型7枚大推力固体发动机成为其强劲的“动力源”。
从推动长征系列火箭迭代升级到助力民营企业商业运载火箭顺利完成多次发射,航天四院以“通用化、系列化”设计、扎实的研制基础与技术保障能力推动动力系统生产周期大幅压缩,商业航天正从“定制奢侈品”蜕变为“规模化快消品”。
6型商业固体发动机型谱
万亿蓝海:战略卡位的超前布局
早在2023年10月,航天四院便成立西安航天商业火箭动力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首次发布6型商业固体发动机型谱,实现从“国家任务”向“市场驱动”的战略转型。
航天四院基于500吨推力整体式发动机的3.5米多分段式方案研制正在进行,推力瞄准千吨级,可满足空间装备、深空探测、载人登月等重大工程任务对运载工具的不同需求。
面对可重复使用火箭的挑战,航天四院坚持“固液协同”的差异化路径。一方面通过技术迭代更新,进一步提升固体发动机技术经济性和竞争力,另一方面积极发展运载能力5吨左右的固体动力,同时与液体动力捆绑,作为固体助推发动机。此外,航天四院还将开展固体可重复使用技术研究,力求在细分领域实现“换道超车”。
目前航天四院已获超十亿元采购订单;今年以来,航天四院已护航商业发射近20次。
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发射。大众网图片
星辰征途:新质生产力的航天答卷
从黄海之滨的烈焰腾空,到大漠戈壁的星箭交响,航天四院固体动力的发展史,正是中国商业航天从“零的突破”到“群星璀璨”的缩影。
力箭一号、捷龙三号运载火箭采用的200吨整体式发动机,推动高性能轻质复合材料壳体、宽摆角柔性喷管等多项核心技术达世界一流水平;海上热发射等成功经验,更是为高密度任务提供了更具效率的技术模板。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太空经济延伸——随着固体运载火箭谷神星一号将爱神星留轨平台等创新载荷升空,商业航天从“发射服务”转向“在轨经济”新模式,两颗爱神星太空相会的浪漫场景,昭示着中国航天从“运输工具”向“空间经济载体”的转型升级。
在商业航天的赛道上,从120吨推力的探索起步,到千吨级引擎的星辰之约,每一次的飞跃和绽放,航天四院都以自主创新的澎湃动力,书写着航天强国建设的新篇章。
起点新闻记者 刘望 通讯员 王思彤
审核 魏诠 张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