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策民企创新丨聚焦八大发展维度 “政策+市场”协同推动陕西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西部网 2025-09-28 19:34
作者:郭秦川,系陕西省统计局一级调研员
2025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大会暨知名民企助力陕西高质量发展大会近日在陕西召开。大会以“创新驱动 聚力陕西”为主题,旨在推动民营企业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近年来,陕西将民营经济发展纳入全省战略布局,民营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截至2025年上半年,陕西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8374.85亿元,占全省GDP比重49.8%,较去年提高0.3个百分点,反映了陕西民营企业旺盛的生长活力与顽强的发展韧性,且数量实现稳步增长。陕西“五上”民营企业总量3.17万户,占全省“五上”企业总数比重86.9%,较上年末净增1430户,成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
本次大会为陕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各方主体搭建了交流与合作的桥梁。面向未来,陕西民营企业还需紧扣国家战略导向与地方资源禀赋,依托政策支持与市场活力,构建以创新驱动、绿色转型、数字赋能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强化政策赋能,构建高效服务生态。陕西省近期出台《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七大行动”实施方案》为企业提供了系统性政策支持。企业应重点关注:一是政策精准落地,通过“陕企通”平台实时获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值税加计抵减等普惠政策,并积极申报技术改造、产业链项目建设等竞争性资金;二是破除准入壁垒,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在招标投标、政府采购中依法维权,坚决消除“隐形门槛”;三是利用“1+10+N”改革体系,通过“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平台”反映问题,同时关注“证照联办”“容缺受理”等审批便利化措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二、聚焦科技创新,激活发展新动能。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一是参与国家战略,积极申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牵头承担重大技术任务;二是深化校企合作,通过“百团计划”“一链一所一校一企一行一专班”等机制,联合高校攻克技术难题;三是推动成果转化,利用“三项改革”成果,通过“先使用后付费”模式承接高校科研成果。
三、创新金融支持,破解融资瓶颈。陕西构建“考核+奖补+贴息+担保+风险缓释”多层次融资体系:一是信贷产品创新,积极申请“秦科贷”“专精特新贷”等专属产品;二是直接融资拓展,进入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库,参与“千帆百舸”上市培育计划;三是风险分担机制,利用“秦科保”科技保险产品目录,降低创新风险。
四、加速数字化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以“551”企业数字化转型特派员行动为抓手,分阶段推进智能化改造:一是试点示范引领,借鉴陕西长美科技“小步快走”模式,先从财务供应链、生产管理等关键环节入手,逐步实现全流程数字化;二是人才与技术支撑,参与“千人培训工程”,引入数字化特派员团队提供诊断服务;三是工业互联网应用,依托陕西省工业互联网技术工程中心,探索“数据贷”“脱核链贷”等金融产品,推动设备联网、数据互通。
五、坚持绿色发展,融入“双碳”战略。把握能源大省转型机遇,推动产业绿色化升级:一是参与绿电交易,企业可通过购买绿电降低碳排放成本;二是技术创新突破,在能源勘探、储能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三是循环经济发展,依托“无废城市”建设,探索资源综合利用模式。
六、深化开放合作,拓展国际市场。持续借助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优势,构建内外联动格局:一是跨境贸易便利化,利用“先查验、后装运”通关模式,压缩货物滞港时间;二是国际产能合作,持续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亚、欧洲生产基地布局;三是汇率风险规避,通过跨境人民币结算专班,利用远期结汇、外汇衍生品等工具锁定收益。
七、强化人才保障,激发内生动力。落实《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十六条措施》,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一是技能人才培养,与技工院校共建冠名班、学徒班、委培班、定向班、定制班等,申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二是职称评审改革,在专业技术密集型民企组建自主联合评审委员会,对急需紧缺人才开辟“绿色通道”;三是降低用工成本,制定和完善阶段性降费政策。
八、强化品牌价值培育。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绿色产品认证等提升市场认可度。
未来,随着秦创原平台效能释放、中欧班列枢纽功能强化,以及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陕西民企有望在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科技、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基因技术、新材料、现代医药等领域培育更多“链主”企业与“隐形冠军”,为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