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知道丨陕西能抓住这一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机遇吗?

来源:西部网 2023-12-15 08:42

dc4535d8c262d79126753b1d50883c7d.jpeg

近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3年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登顶“榜一”。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由此,“新质生产力”引起了全国广泛关注。

长期以来,陕西省虽处在全国经济发展的“中游偏上”,仍始终坚持抢抓时代发展机遇,在各个领域寻求突围,努力向第一梯队靠拢,“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恰为老牌科教大省陕西赋予了新一轮发展的“东风”,陕西正用实际行动抓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机遇,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添一把火”。

fa43d427493e0aca04c6b55a5c709441.jpg

今年8月,一条“陕西省半导体产业国内排名第四”的新闻引发关注,众人才知道,陕西已有半导体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机构 270 余家,产业规模高达1700亿元,仅次于江苏、上海和广东。

作为全国半导体领域重要的科研、教育和生产制造基地之一,西安诞生了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史上的许多第一。在强劲的科教能力引领下,陕西的半导体产业才能发展至如今的规模。

d9956d2d187d18424aac533b779d3b1a.jpeg

华天科技(西安)有限公司车间正在进行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封装测试。(供图:西安经开区管委会)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重点在于这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提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其中也提到要“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包括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

纵观这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难看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偏好,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刘立云这样总结:“一是掌握了科学技术、具有创新能力和数字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和拥有专业技能的新型劳动主体;二是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新型装备制造业与新型生产资料;三是绿色、环保、可持续的新材料、新能源以及存在于非可视空间的数字资源等新型劳动对象。”

从这三方面来看,陕西拥有极其雄厚的发展基础。

首先,陕西省科教资源云集,科创人才众多。2022年,陕西高等院校在校生达198.1万人,每十万人口中高校在校生高居全国第三。专业技术人才221万人,高技能人才159.6万人,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脱颖而出,“天问一号”总设计师张荣桥、运-20总设计师唐长红及“重组胶原蛋白研究的开拓者”范代娣等一批“国之栋梁”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中书写无悔青春。

d073514050b5cc725b82a9fe90f4c642.jpeg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资料图)

多层次人才是陕西科技创新的主力军,2022年,陕西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上升至71.60%,排名保持在全国第9位、西部第2位。为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陕西设立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帮助科技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更好地抓住了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机遇。2023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两年来,科创基金超百亿元,已成功孵化科技型企业1577家,综合科技创新产出水平指数居全国第4位。

其次,近年来,陕西也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数控机床、煤化工、增材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工业发展新模式。2022年,初步测算陕西数字经济总规模突破1.2万亿元,同比增长13.9%,排名全国第五。数字技术正在深度融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在11月召开的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大会上,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强调,要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助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注入强劲动能。

8fe5457a62bc73952c162095384a433b.jpeg

西安比亚迪乘用车二期焊装工厂总拼线(供图:比亚迪)

此外,在“双碳”战略目标的引领下,陕西坚持绿色发展,推动传统能源向新能源发展,“孵化”出了隆基、比亚迪等新能源领域龙头企业,并发布多项政策助力企业节能减排,推动一批含绿量高的产业在三秦大地“开花结果”。

如今,我国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双碳”战略也正在紧张推进之际,“新质生产力”的出现,恰逢其时,为陕西所有企业、人才点亮了前行的“航灯”。

26899ea926713ef120194b64814491c0.jpg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陕西迈开大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集结号”。要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新质生产力”,陕西要趁势出击,在科技、人才、创新上精心“播种”“培育”“浇水”“施肥”,帮助产业茁壮成长,让八百里秦川形成高新科技的“良田千顷”。

如今,陕西以政策为媒,以科技为引,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2023年上半年,秦创原总窗口西咸新区又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截至6月30日,全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3154家,是上年同期的1.53倍;截至7月3日,全省登记技术合同24883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704.8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5.38%。

11月30日,《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表决通过,将于2024年2月起正式施行,其中强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管理、指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促进科技成果中试、工程化和产业化开发及应用,推动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应用试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该条例再度鼓励陕西各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陕西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除了宏观的科技政策,陕西也针对具体的产业进行部署。以清洁能源——氢能为例,为了帮助氢能产业做大做强,陕西省先后出台《陕西省“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等多个政策文件,落实5000万元助推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打造千亿级氢能产业集群,目前,陕北及关中氢能供应中心已形成7100吨高纯氢年产能,未来有望打造成为引领全国氢能产业的“西部氢谷”。

753fed3c605da853d6666feaaaf536d5.jpeg

《隆基乐叶引领光伏“智”造》(供图:隆基)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刘立云认为:“要及早布局,提前谋划变革性技术,夯实未来发展的技术基础,形成并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过渡转化,是不容错过的重要战略机遇,是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蓄积发展新动能的先手棋。”

在西安市雁塔区,一座围绕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未来产业城”已经建成两年,如今有297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其中;在西咸新区,沣东先进制造产业园聚焦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入融合,加快产业能级提升;西安高新区更是“迅猛”,共集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181个,建立了清华交叉信息核心技术研究院、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增材制造国家创新中心、陕西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195家……由此可见,陕西正从资本、劳动力、资源密集型等传统发展模式,转化为“高科技密集型”,由此带来更高价值的“新动能”。

当前,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创新驱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动能转化的关键时期,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任重而道远,相信在“新质生产力”的指引下,我们能担当起时代发展的重任,大胆想、大胆干,带陕西奔赴更远的未来!(文/王佳祯 李晓红 贾存真,编辑 豆友谊 李媛 李玉雪)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