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友军:建立跨区域省际间联防联控协调的法规制度、激励机制

来源:西部网 2023-10-24 10:41

569fbfde7df9cf219e475bc3c5785a7d.jpg

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吕友军

西部网讯(记者 李媛 杜鹏)今天(10月24日)上午,陕西省政协举行“加强关中地区大气污染治理” 协商座谈会 。省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吕友军以《推进能源清洁低碳发展 持续改善关中地区大气质量》为题进行发言。

吕友军介绍,汾渭平原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控三大重点区域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重工业基地。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和以钢铁、焦化、煤化工、民用燃烧等重点行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导致大气污染物大量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存在较大挑战。加之,受秦岭、黄土高原、太行山和吕梁山等地形阻隔,汾渭平原区域内整体扩散能力差,易导致关中区域大气重污染发生,区域内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面临较大困难。

当前,推进汾渭平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存在汾渭平原秋冬季大气污染严重,汾渭平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跨区域尚未达成有效落实机制,联防联控科技支撑能力区域不平衡等问题。

为此他建议:

强化管理机构职能。一是建立跨行政区的区域环保机构、构建区域政府间协同治理机制至关重要,应从顶层制度机制建立的角度,推进实现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整体管理和协调,落实跨区域、分层级联防联控措施。二是加强区域间跨部门、跨领域交流协作,建立区域联防联控监管体系,实现区域联防联控规划、标准、监测、措施、执法综合管理系统,形成区域大气环境治理的新格局。

加强科技支撑。一是充分发挥现有综合立体监测网络功能,深化对区域污染成因、机制及来源的认识。二是开展多技术融合空气质量预报技术优化,深入开展高分辨率污染源排放清单、气象同化、观测同化、人工智能(AI)、神经网络(BP)统计预报等多技术融合研究模拟,构建区域中小尺度多模式预报业务技术,提高汾渭平原预报预警的准确度。三是提升区域排放源和传输通道等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措施模拟技术利用,优化区域联防联控技术体系及动态跟踪评估,为有效防控大气污染提供高水平科技支撑。

加强区域合作深度。一是将联防联控从监测、通报等技术层面的协商,推进到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中深层体制和重大利益的协同。二是建立跨区域省际间联防联控协调的法规制度、激励机制,激发各省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动力。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