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送第33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公示:从延安出发!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3-04-19 11:00

efe291a406a8cb4ee128100863cbdf3e.png

07688f1c5b9c2c2a9105c8458473ad6e.png

系列报道《从延安出发!》文字稿

第一篇:

《延安革命旧址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12月16号出版的第24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弘扬延安精神》。本台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从延安出发!》,今天播出第一篇《延安革命旧址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总片花】(总书记原音)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让我们踏上新征程,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

(配音)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系列报道《从延安出发!》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传承弘扬伟大的延安精神。敬请关注!

导语: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赴陕西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的坚定信念,彰显在新的赶考路上,党向历史和人民交出的新的优异答卷的必胜信心。

重温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传承弘扬伟大的延安精神。本台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从延安出发!》。

今天,请听第一篇:《延安革命旧址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采制:陕西台记者邱陆、高峰、刘天绪、张卓琳、刘洁、惠鑫

【出 讲解员歌声(“东方红、太阳升……”)衬 】

记者:清晨,一轮红日从杨家岭的山梁间升起,七大会址中央大礼堂上的党旗迎风飘扬,这里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过的地方。党的十八大后,总书记第一次回延安时就走进这里;党的二十大后,他又一次回到延安,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杨家岭七大会址。

【出习近平总书记原音】我的父辈也是从这边出去。所以我对这里是十分熟悉的。在延安插队的时候啊,每次路过这里,我都要来看一看,七大会址、杨家岭、王家坪、枣园、凤凰山,我都要去看看。【录音完】

先后两次为习近平总书记作讲解的党婕睿说,总书记每次来,都看得很仔细,听得很认真。

【出录音】七大就是要贯彻延安整风精神,通过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从而达到同心同德,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总书记在七大唯一的一张外景照片跟前驻足凝神了好久。我也觉得这里的一砖一瓦、每一个照片都让总书记不断地思考。【录音完】

【出毛泽东同志原音】

同志们,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现在开幕啦!掌声压衬……

【主播】:这段录音是杨家岭革命旧址珍藏的毛泽东同志宣布七大开幕的历史音频资料。1945年4月至6月,党的七大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755人,代表全党121万名党员。七大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出一位男讲解员给游客讲解的背景音】

记者:走进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红字、红旗、青砖、条椅,一切都按照七大召开时的陈设复原。一行红色标语高悬主席台上方:“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会场后是毛泽东同志书写的四个大字“同心同德”。

在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主任侯振龙看来,党的七大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党的二十大与它,精神上一脉相承。

【出录音】感觉总书记很动容,你能读懂,能看得出来总书记对革命前辈、对这些地方的崇敬和爱护。我就感觉总书记这次到我们杨家岭来,他所要给我们的宣示就是一定要团结起来!实现我们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录音完】

【出 党婕睿讲解 压衬】

记者:在杨家岭革命旧址毛泽东同志旧居的墙上,我们看到一张毛主席与黄炎培的合影。这次回延安,习近平总书记一行走进窑洞,再次驻足凝望这张照片。

杨家岭革命旧址讲解员党婕睿:

【出录音】被传为佳话的“窑洞对”就发生在这个窑洞里。实际上毛泽东同志当时铿锵有力地回答,深刻揭示的是民主监督的重要性,也展现了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开明与自信。【录音继续压衬】

记者:面对黄炎培提出的如何才能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律这一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推进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实践中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党的自我革命。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党史教研室教授徐建国:

【出录音】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就一直保持着一种清醒的意识,怎么来赶考、怎么走好赶考之路的问题。对于我们今天来讲,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录音完】

【主播】“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延安革命旧址“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每次来都温故而知新,受到深刻教育和启示。要管理好、研究好,结合现实讲好杨家岭的故事、讲好党的七大的故事。

【出敲门声  压衬】

记者:折老,您在吗?

(开门声)

折老:好,好,好。请进,请进……

记者:在延安市文化沟路的一栋居民楼里,我们见到了88岁的折正千老人。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他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延安精神的重要论述。折老说,延安时期,他还是一名小学生。那时,家中前院住的“客人”们总是非常友善,帮他们家干了不少活。

【出录音】客人就是“红军”,叫我母亲叫“老大娘”,不叫老大娘,不说话,挺客气。清早起起来院子就给你扫完了,家里边的水缸就给你担得满满的。【录音完】

【出《解放区的天》歌曲 压衬】

记者:折老回忆,1942年,因自家房子漏雨,他母亲迈着小脚、带着他去找政府部门修缮,接待他们的是时任中共中央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解放后任陕西省委书记的方仲如。

【出录音】直接给(我们)说,哎,没问题、没问题,随时(当时)就给老太太就修起来。还不让走,我和我母亲留下吃了饭才走。【录音完】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说,延安时期,党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写入党章,形成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要求党的干部“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这一席话,折老感同身受。

【出录音】上至毛主席,下至战士,穿的一样的衣服。不但毛主席,中央的所有的领导,给我的印象,一看没有啥特别的,那就分不出来个首长,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录音完】

【主播】在铭记中淬炼,用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汇聚起再出发的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回延安,一次次在重温延安精神的过程中收获启迪。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他强调,要“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出 白婷婷纪念馆讲解录音 压衬】

记者:一件件文物、一张张照片,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不时驻足观看,并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交流自己熟知的延安故事,一起缅怀那段峥嵘岁月。

延安革命纪念馆讲解员白婷婷:

【出录音】当走到这个劳模精神这一块,(总书记)讲述了郝树才、吴满友、毛岸英上劳动大学的故事。可以深深地感受到的是他对中国共产党这段历史非常非常地清楚。【录音完】

【掌声渐出】

记者:当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从标有“胜利的出发点”字样的展厅中走出时,在场的人群顿时沸腾了。

讲解员张持说,自己永生难忘这一珍贵的瞬间。

【出录音】他就像一束光一样,就是觉得看到了他,就看到了希望!站在那里就很骄傲,我是中国人!我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就是由他带领着我们,就感觉他就像希望一样。【录音完】

记者:昨天、今天、明天。延安精神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它永远都将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笔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出掌声】

【习近平总书记原音】全党同志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录音完】【掌声】

第二篇:

《共产党就是人民的党》

【总片花】(总书记原音)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让我们踏上新征程,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

(配音)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系列报道《从延安出发!》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传承弘扬伟大的延安精神。敬请关注!

导语:今年10月26日,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的前一天下午,一到延安的习近平总书记就乘车前往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考察,看看乡亲们脱贫后生活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乡村振兴怎么搞。从当年离开梁家河村到如今再回延安,他一直挂念陕北的老乡们。在这里,他曾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为当地推进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这次回延安,他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乡亲们更美好的明天擘画蓝图。

《从延安出发!》系列报道,今天播出第二篇:《共产党就是人民的党》。

采制:陕西台记者邱陆、高峰、刘天绪、张卓琳、刘洁、惠鑫

【出 村民唱陕北信天游 压衬 】

喜字来了我唱字开,

不由得我老汉给你唱起来。

苹果红来油菜绿,

总书记来到我们果园里,

又问吃来又问穿,

还问我苹果能卖多少钱……【录音渐弱】

记者:走进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今年66岁的村民赵永东正一边采摘苹果,一边唱着一首自创的陕北信天游。

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来南沟村考察时的情景,老赵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出录音】记者:看你刚才唱着都哭了。

村民:激动了!感动了!就是难忘,不能忘记,编成歌,我把这个唱下来,要给娃娃们传下去,叫娃娃们都不能把这忘了。【录音完】

【出果园村民上羊粪劳作的声音】

记者:这次在南沟村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仔细询问村民家庭收入多少?苹果种植品种和销售价格怎么样?还亲手摘下了一颗红红的大苹果。驻村干部张光红说,当听到村里通过筑水坝、搞滴灌、精细化管理,解决了果园的用水和灌溉问题时,总书记称赞南沟村找到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出录音】他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说咱们“延安苹果发展得还是非常好,延安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延安发展的路子,发展苹果天时、地利、人和,你们找到了适合的发展方向。”【录音完】

记者:陕北的气候、光照、纬度、海拔等非常适宜发展苹果种植。近年来,苹果产业在延安的产业发展中一马当先,成为延安市覆盖面最广、持续效益最好、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特色产业,全国每九颗苹果中,有一颗就出自延安。2021年,延安鲜果产值达219.1亿元。小苹果成了老区人民的致富果。

【出习近平总书记原音】

共产党就是人民的党,就是为人民办这些事的,看到人们的话,生活好起来了,富裕起来了,有钱花了,孩子们呢,受到好的教育了,老人们医疗有保障了,我们就高兴!【录音完】

【出当时考察的录音 压衬】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回延安都会看看苹果产业的发展。早在2015年春节前夕,他回延川县梁家河村时,就特意去山梁高处,走进村民张卫庞家的苹果园。梁家河村原党支部书记石春阳回忆说,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嘱咐大家,“一定要坚定地把苹果产业抓下去。”

【出录音】2015年的时候他说:“他在(村)的那个时候,(咱在地上)种的是粮食,现在种上果树就好了。你们现在好好把这个产业搞起来,让农民尽快过上好生活。”七年过去了,我们这里的苹果已经成了支柱产业,小苹果实实在在是我们村民兜里边的“钱串串”。【录音完】

记者:一颗小小的苹果,藏着老区发展中农业现代化的密码,也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心系老区、为民办事的初心。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一干就是7年。在梁家河的岁月,他始终心系百姓。

延安市政协原副主席申延生的父亲申昜1969年至1975年曾任中共延川县委书记,和习近平有过共同工作的经历。申延生说,父亲常常向他讲起习近平爱民、亲民、为民的故事。

【出录音】干活劳动能舍得下身子,肯出力。建沼气池的时候,他始终自己要冲在前、干在前,不怕苦、不怕累。【录音完】

记者:7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和村民们一起干农活、睡土炕、打淤地坝、挖水井,战天斗地,只为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这样的信念,历经多年,他从未更改。申延生:

【出录音】他到了正定也罢、厦门也罢、宁德也罢,不论到什么地方,始终是人民至上、人民第一。为什么搞脱贫攻坚啊,为什么搞乡村振兴啊,就是要让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一定要过上幸福的好生活。【录音完】

记者:2015年,在梁家河村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曾饱含深情地说:

【出习近平总书记原音】

人生啊,我的第一步迈出来就是到咱们梁家河,来这里一下子待了7年,1969年到1975年。但是,我走的时候,我的人走了,但是我把我的心留在这里。从那个时候我就说,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录音完】

【主播】2015年来陕考察时,在离开梁家河村的当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主持召开了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为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指明方向。之后,在总书记亲自指挥的脱贫攻坚战中,2019年,革命老区延安实现了区域性整体脱贫,彻底告别了绝对贫困。包括安塞区南沟村、延川县梁家河村乡亲们在内,陕北老乡的日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出录音】当时南沟有三难:出行难,娶媳妇难,村干部干事难。当时,南沟村不仅是我们安塞区,也是延安市,可以说最穷的一个村子。这呀得益于咱们在2015年以来推行的精准扶贫和现在搞的乡村振兴,我们南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继续压衬】

记者:说起7年多来南沟村的变化,驻村干部张光红站在苹果园里越讲越兴奋。2015年以来,南沟村村民铆足了劲,通过“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盘活土地资源,建起了高标准的山地苹果示范园和生态农业示范园。如今,村里建起了果库,苹果园里套种了油菜,还有序推广苹果树认养业务,开展了“文旅融合”……聚合效应让南沟村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

【出录音】我给他(总书记)介绍了一下,我们有一位村民他今年苹果卖了十八万,我就感觉他眼睛一亮,更高兴了!【录音完】

记者:在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习近平总书记对乡亲们说,过去陕北老乡们修梯田、种庄稼,面朝黄土背朝天,抡起老锄头干活,广种薄收,十分辛苦,如今山坡上退耕还林种上了苹果,老乡们有工作、有稳定收入,孩子有好的教育,老人都有医保,生活越来越好,从陕北的变化就可以看到中国的变化。

【压衬掌声】总书记的话语让乡亲们倍感亲切,大家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掌声渐弱】

【出录音】

延安果业集团安塞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兰路攀:总书记对我们这个苹果他了解这么透彻,我们这边的苹果发展前景也挺大的,对于我自己来说好好工作,把苹果这边种好。

延安果业集团安塞有限公司经理高瑞:做好苹果示范区的建设、种苗的培育、物资的供应、果品的营销、果品的储藏,育出好品种,管出好品质,卖出好价格。

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村民赵永东:我是共产党员,要带头把这个产业更要上一层楼,更要弄好,不能辜负总书记的期望,还要继续奋斗!

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润生:以咱们延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做,要叫我们村民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红红火火。

记者:回延安、再出发!在革命圣地的热土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

【出习近平总书记原音】

全党同志要站稳人民立场,践行党的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录音完】

第三篇:

《把延安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总片花】(总书记原音)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让我们踏上新征程,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

(配音)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系列报道《从延安出发!》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传承弘扬伟大的延安精神。敬请关注!

导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来陕考察,每次都会前往学校,来到孩子们中间,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今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延安中学枣园校区,勉励同学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他希望延安中学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弘扬革命传统,培育时代新人。谆谆嘱托承载着他对下一代最大的心愿——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把延安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系列报道《从延安出发!》,今天请听第三篇《把延安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采制:陕西台记者邱陆、高峰、刘天绪、张卓琳、刘洁、惠鑫

【出录音 习近平总书记从延安中学的教室走出来,

师生们的欢笑声、鼓掌声  压衬】

记者:初冬的延安中学,碧叶变得金黄,白杨高大挺拔。

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看望师生们。

虽然那个激动地时刻已过去了一段时间,但站在高一年级的小院里,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师生们激动的心、滚烫的情。

【出录音】1.对我们生活的关心,就觉得心里面暖融融的。

2.那雷鸣般的掌声,沸腾的校园啊。

3.习总书记就是面带笑容,边走边招手边说:大家辛苦了,大家抓紧去吃饭。就像家里的父母一样。【录音完】

【出 学生们朗读《沁园春.长沙》 录音】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开始压衬】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记者:延安中学诞生于战火硝烟中,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学,曾15次易名,14次搬迁,但红色精神却一脉相传。高一(2)班学生常瑞雪:

【出录音】我的最高理想是能够进入咱们国家的外交部,我想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联系起来,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录音完】

记者:延安中学高一年级历史老师屈梅:

【出录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青年学生既不忘根,还要有远大的理想。”这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用革命传统、延安精神来培育时代新人,要以国家、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你的理想应该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相一致。【录音完】

【出播音员讲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他心中深深地牵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来陕,曾先后走进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西安交通大学、绥德实验中学、延安中学。总书记走到学子们中间,看望师生们,了解学生们的成长。2021年9月,在绥德实验中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

【出 习近平总书记 原音】希望孩子们真正做全面发展的人才,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最终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国之栋梁,我预祝你们成才。【录音完】

【出孩子们课外活动声 压衬】

记者:革命老区的教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记挂心头。

坐落于革命旧址旁的延安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的师生们,曾收到过两次习近平总书记的来信,他还先后两次到这所学校看望师生。

【出播音员讲述】1995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发起“千家企业建千校”爱心活动,始建于1974年的延安杨家岭小学得以重建。1995年及2008年,习近平两次写信寄语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的同学们;2009年11月,他来陕考察期间专门到学校看望了师生;2015年2月,他又特地来到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说:“脱贫致富从根儿上要把教育抓好。”

记者:这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再回延安,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的师生们激动地说:亲人回来了!校长高梅:

【出录音】总书记,就是我们亲人回来了!孩子们对习爷爷的嘱托,“发扬延安精神、勤奋学习、健康成长”,根植于内心,践行于行动上,然后(我们要)把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录音完】

【出学校社团活动声音压衬】

记者:让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在红色土地上播撒延安精神的“种子”。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延安中学85届毕业生苗蓉丽从青年时代就投身到了“科技报国”的实践中。在她看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一直激励着她和周围优秀的同事们。

【出录音】像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的科学家们,他们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着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于我们是领路人。(我们要)克服跟跑惯性,习惯探路领跑,以“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奋斗姿态,干出航空人的精气神,在平凡岗位上建功立业。【录音完】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说,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精髓,要锚定目标,一棒接一棒,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在延安市政协原副主席申延生看来,传承延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是楷模,更是榜样!

【出录音】他始终坚信跟党走,坚定正确政治方向不动摇。他带领老百姓,一块儿改变陕北的贫穷落后面貌,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这就是体现了延安精神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他始终想着要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把共产党的事业要传承下去,把共产主义旗帜一定要打下去。【录音完】

记者:在申延生看来,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到延安中学考察,意义深远。

【出录音】就是要告诉我们的青少年,一定不要忘了我们的过去,不要忘了我们的先辈,不要忘了共产党的昨天。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哪儿来的呀?我们将来往哪儿走呀?你们的责任是什么呀?这里面都是红色血脉在其中。【录音完】

记者:红色血脉在流淌,红色基因在传承。在延安中学校史馆内,“光明在前”四个烫金大字熠熠生辉。那是1947年5月17日,毛主席在转战陕北途中,给任弼时的大女儿任远志题写的。那时,任远志正是延安中学的学生。延安中学高二(9)班学生、校史馆红色讲解员张婷:

【出录音】“光明在前”就是我们对于未来的一种畅想,我们同学们自身的未来,学校的未来,包括我们中国的未来,都是需要我们去继续努力!【录音完】

记者:时代不同,信念不变,初心不改。在西安交通大学,在绥德实验中学、在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青年一代们正立足本职,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青春之花正在不懈奋斗中绚丽开放。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磊:

【出录音】作为青年一代来说,在延安精神和西迁精神指引下,拥有不竭的动力,将我们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研究体系的实际相结合,将我们的所有的研究成果用于为人民服务的这样一个根本初心使命。【录音完】

绥德实验中学九年级学生马子涵:

【出录音】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习爷爷对我们学生以及当代青年的深刻的关心与爱护,将来我一定会继续努力,增长才干,让青春之花盛开在祖国每个角落。【录音完】

陕汽控股汽车总装配厂总装二车间副主任伍晓明:

【出录音】我们将不断地创新改进,为市场和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怀抱梦想,敢作敢为。【录音完】

延安市委党校副教授王景霞:

【出录音】要用延安精神我们去滋养初心,去淬炼灵魂。那么在今天(呢),我们更需要去发扬这种面对困难的勇气,这种斗争的精神,我们去迎接所有的挑战。【录音完】

【出主播讲述】

延安,曾是党的落脚点,也是出发点;

延安,是初心所在,也是精神源泉。

回延安,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延安精神;

回延安,新时代、新征程从延安再迈步、再出发。

【出 习近平总书记原音】

同志们,党的二十大,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让我们踏上新征程,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录音完】

1f5e851c10aed350d6738d16d94a1da4.png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