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教大省到创新高地 陕西:育好科创“生态林” 孵出产业“金凤凰”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7-17 07:56

34ac9206be3b8f4406d2dd2e11ab5995.png

7月8日,在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的综合检验区,工人检验零件精度。 记者 霍海澎摄

有了耐心资本和中试平台的“托举”,更多科技成果加快了转化进程,顺利从“书架”走向“货架”;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不少地方的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新枝结硕果”,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集聚效益提升,凝聚更多发展新动能……

盛夏时节,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万千气象看陕西”主题采访团走进西安、渭南、铜川、延安、榆林等地。从工厂、园区到田野,处处涌动着科技创新的澎湃活力。

科技创新“强引擎”

培育新质生产力

一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量产,这条路有多远?

“截至6月中旬,我们已投资孵化554家硬科技企业,企业市场总估值6796亿元。”7月7日,西安中科光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科控股”)董事长兼总经理曹慧涛满脸自豪地说。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西科控股拥有发言权。

在服务硬科技初创企业过程中,西科控股发现,这些企业对高端设备和工艺平台需求很大,尤其是半导体芯片领域对共性技术平台需求旺盛。

“基于此,我们筹资组建了完全市场化运行的共性技术中试平台。目前,该平台已为100余家企业提供了中试、检测等全方位技术服务,助推多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曹慧涛说。

前不久,由陕西天回航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回航天”)自主研发的85吨级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巧龙一号”顺利完成200秒整机试车,为下一步量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天回航天的快速成长离不开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空天院”)的创新孵化。除了资金和资源保障,双方还深度合作,优化技术研发与市场应用衔接,让火箭发动机技术在短时间内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

目前,空天院已孵化天回航天、陕西空天超算中心有限公司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参控股各类高新技术企业70余家,估值超过490亿元。

在陕西这片科技热土上,像西科控股、空天院这样的新型研发机构还有很多。它们正以独特的创新发展方式,孵化更多科技企业,引领科技产业快速发展。

产业升级“加速度”

闯出一片新天地

在陕西,各地产业升级不断加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潜力。

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原是渭南市的一家印刷厂,目前已转变为制造印刷机的现代化企业。

近年来,该公司不断加强科技研发,每年将营业收入的6%投入到创新研发中。

“原来,我们要到国外学技术。现在,我们自己搞研发,拥有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该公司技术中心办公室副主任陈明辉说。

如今,该公司生产的凹版印刷机在国内中高端市场的占有率超过80%,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竞争力提升。

在一家位于陕北的电商企业,女主播在直播间售卖的为何是南方的新鲜荔枝?

7月9日,在黄陵县秦创原轩辕科技创新中心的轩辕直播间,面对记者的疑问,陕西传梦匠美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成给出了答案:“以前,公司售卖的产品以苹果等本地特产为主。秦创原轩辕科技创新中心成立后,黄陵县聘请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24位专家常驻指导。听了专家的指导后,我意识到,做电商不是只能卖自己生产的产品,别人生产的产品照样可以卖。”

打破电商售卖产品的思维定式,该公司2024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今年销售额已突破800万元。

生态优化“培沃土”

凝聚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陕西以“链长制”为抓手,推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一条条“倍增式”产业链在三秦大地加速成形。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光电子产业成为最具潜力的新领域、新赛道之一。2021年,陕西依托光学科研基础及技术应用领域的深厚积累,在国内率先实施“追光计划”。利用距离西安近的优势,铜川积极承接“追光计划”项目,建成光电子集成产业园,光电子产业发展日新月异。

2018年9月,陕西澳威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入驻铜川新材料产业园区,铜川光电子产业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目前,铜川新材料产业园区已入驻30余家光电子高科技企业,产品涉及激光器、磷化铟材料、遮光片等,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

补链是产业链发展的重要环节。榆林是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煤矸石年产量在6000万吨以上,煤矸石堆存和利用的问题亟待解决。

2024年,榆林中科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合作建立陕西省碳基固废资源化利用中试基地,致力于解决煤矸石利用问题。在这里,经过破碎、分选等多道工序,煤矸石被“吃干榨尽”转化为三类产品——生态功能土、再生骨料以及低热值煤,全部得到有效利用。

“目前,我们已建成万吨级生态功能土生产线,为下一步工业化量产奠定了坚实基础。”陕西省碳基固废资源化利用中试基地首席科学家李世英说。

从科教大省到创新高地,陕西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更具韧性、更富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