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清明·世相丨 “00”后殡葬师的留白:趁现在,爱要大声说出来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3-04-05 08:48
图/宋洋 文/苏静萌
“家属请节哀,切勿把眼泪洒在墓碑上。” 在一声声嘶心裂肺的哭声中,任子涵身穿黑色正装,表情肃穆,他深深鞠了一躬后,轻轻提醒家属。
“这其实是不想让家属过度悲痛发生意外。你说一滴眼泪滴下,能有什么影响?”任子涵说,看似冰冷的“规矩”,实则是对生者的一份关爱。
最近几年,第一批“00后”开始投身殡葬行业。在墓园里,他们是人生最后一站的摆渡人;换下制服,他们是“斜杠青年”:喜欢刷短视频、喜欢打游戏,也有旅行梦……见多了死亡,他们更想谈论生的意义——要及时表达、及时爱。
早上10点多,任子涵刚刚结束了一场葬礼的主持,他快步快走回到办公室,浑身上下写满了“利索”俩字。任子涵是西安凤栖山人文纪念园的一名礼仪师,与别的礼仪师不同,他负责“殡”和“葬”两项工作。“给逝者净身穿衣、灵堂布置、树灵仪式属于‘殡’,接灵、主持、上山都属于‘葬’。”任子涵说。
24岁的他,已从事殡葬行业5个年头了。谈及入行的故事,任子涵说,是纯粹的机缘巧合。
“我不是‘科班出身’,跟很多同事不同,我是学习机械加工的,与殡葬行业完全没有关系。”任子涵是湖北人,入行殡葬是父亲朋友的推荐,后经朋友介绍来到西安。“我觉得有朋友在从事这个行业,才能让你放下戒备心,去了解,去接受,才能去走进。”
家人介绍入行,这给任子涵减少了很多“麻烦”。
“我的发小曾在我的推荐下,也入了湖北的殡葬行业,但是因为父母极力反对,最终他转行了。”任子航说,殡葬行业中途转行的人有很多,多半都是因为家人的不理解。“我父母觉得,我的工作就是一项工作,他们很纯粹。”
刚入行那年,19岁的任子涵在师父的带领下,第一次看见逝者。“老人在家里去世,躺在床上,因为年纪大牙龈萎缩,导致嘴巴没有闭上。当时看到逝者,我的心感觉漏了一拍,不过很快就恢复正常了。”任子涵说,自己是少数不会怕的人,“师父说我是天生胆子大,我们‘00’后不迷信,面对这份工作不能说心里毫无波澜,但最起码不会吓到哆嗦。”
“安葬要暖穴,我也听说过暖衣服的讲究。所以我在给逝者穿衣时,都会先穿给自己,再穿给逝者,也算是让逝者温暖的离开,走的安详。”任子涵说,自己的工作虽是围绕着逝者展开,但更多的是为生者服务。
有时会碰到冷言冷语的逝者家属,自己的满腔热情也难免会被浇灭。“家属在悲痛氛围中突然情绪爆发只是暂时的,我也不会过于纠结。我会沉默,无需过多言语,一份陪伴、几个微小的举动,再加上一份感同身受就够了。”
5年从业,任子涵见识了人性千面:有四十几岁的大汉送别母亲时,哭得像个孩子的;有在告别仪式上笑着打电话,还谈着下午吃什么的;还有几岁的孩子因病去世,父母送别时满眼呆滞的……”面对生离死别,任子涵也有绷不住的时候。事见多了就习惯了,但关于死亡和悲伤,任子涵一直都在共情,“那是一条生命,怎么可能无动于衷?”
历来社会对殡葬从业者有诸多刻板印象,比如“暴利行业一夜1600”“月薪过万”“胆子大就行”……很多人因恐惧而忌讳,因不了解而偏见。“其实根本没有,我们也是普通薪资,在凌晨接到电话就要立即出发,一个月4天假期,在岗时24小时待命。”任子涵说,自己通常半年回家一次,看看爸妈,待上两天就得返回。
令人欣慰的是,最近两三年,殡葬行业逐渐被大众认可和接受,电影《人生大事》中,那句“种星星的人”,为从业者赋予了浪漫色彩,也提供了重新审视这个群体的别样视角。“我们也是人,我们并不恐怖,也希望能在阳光下被看到。”任子涵说。
凤栖山人文纪念园的接待大厅里挂满了锦旗,字里行间全是感谢。“我们的职业最有成就感的,还是来自家属的尊重,每当家属表达‘谢谢你让我家人走得很体面’时,我都觉得满心欣慰。” 任子涵说。
或许只有在每年的清明时节,社会的聚光灯才会照到人生的终点站。但他们这群摆渡人,已经与逝者“相伴”了无数个日夜。“让逝者体面离开”和“让生者坦然面对”的价值感,使得这个小伙子始终很平和。“我想我会一直干下去,无论外界对这个行业如何不理解,或是如何辛苦。我会坚持下去,五年、十年、或者更久。”
送走了太多人,任子涵更想关注“生”的事。因为死亡,才彰显出活着的意义,工作之余他会大口吃饭,大声笑,对爱的人及时表达。“我们总以为人生会有一场特别盛大的告别仪式,又或者是一场畅快的醉饮、一次大哭、一个痛痛快快的拥抱;我们总以为时间还很多,但那一天可能突然就来了。所以,亲人在身边一定要珍惜,该表达的时候就要表达,赶紧去,不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