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绿”变“深绿” 榆林防沙固绿正当时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2-04-15 15:47

8d9fa5ae604c1a4d5a23e92a2e326e8e.jpeg

曾经是一片沙海的镇北台,如今被绿色环绕。

西部网讯(记者 卢江)大漠驼迹绝,塞上柳色新。纵观我国在防沙治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毛乌素沙地的治理可谓彪炳史册的一项奇迹。新中国成立以来,榆林持续开展毛乌素沙地治理,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奋斗,曾经的荒漠变成了绿洲。但是人为破坏植被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如果不继续强化治理措施,榆林恐将面临二次沙化风险。

面对当下遇到的问题与挑战,日前,榆林市启动防止二次沙化及国土绿化五年行动,旨在进一步巩固提升榆林防沙治沙成效,实现榆林由“浅绿”向“深绿”转变。

塞上榆林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地处陕西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的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历史上,这里曾是以“水草肥美,群羊塞道”著称的塞上明珠。自唐代起至明清,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与气候变迁,毛乌素地区逐渐变成茫茫大漠,当地生态遭受严重破坏,榆林这座城市也因此被人称作“驼城”。

060de4028305476bcb602d5657ed042e.jpeg

神木新区新建设的公园,小桥流水宛如塞上江南。

新中国成立初期,整个延安以北的陕北地区森林覆盖率降到历史极值1.8%。流沙已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其前锋抵达米脂、吴起一带,榆林城被迫3次南迁,素有“三拓榆阳”之说,形成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

怀揣着对绿色与希望的美好憧憬,榆林当地政府动员沙区群众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治沙活动。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便开始在长城沿线点上建设20个国有林场和10个大型苗圃试验示范区;70年代在线上建设4条大型的防风固沙林带和农田防护林网;80年代面上开展大规模飞播造林和大户承包造林活动。

进入21世纪以后,榆林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先后开展了三年植绿大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行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曾经饱受毛乌素沙地风沙侵袭之苦的榆林人民,历经长达70年的艰辛治理,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飞跃。据了解,目前榆林全市林木覆盖率由0.9%提高到36%,流沙全部实现固定、半固定,沙区植被平均盖度达到60%以上。

“中国的防沙治沙是从榆林走出来的,榆林成功的防沙治沙经验,正在引领着中国乃至世界防沙治沙工作的走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原局长张建龙曾这样评价道。

在传承中创新 拴牢“流沙”播种绿色

“拴牢”流沙,播种绿色,是一代代治沙人的坚守与向往。过去,在探索毛乌素沙地治理的过程中,科技工作者们大胆创新,闯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防沙治沙新路子。面对寸草不生的茫茫大漠,他们探索出沙地针叶树引种造林、飞播作业技术治沙等行之有效的治沙方法,创造了全国防沙治沙过程中的“陕西奇迹”。

8a2037430ed9e8ffc881f9f7a60484d4.jpeg

远眺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长满了樟子松。

不过,就目前情况来看,虽然榆林防沙治沙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仍不能放松警惕,二次沙化风险依然存在。上世纪人工营造的各类防护林已陆续进入成熟期、过熟期,生理老化衰败现象日益严重,森林抚育严重滞后,纯林多、混交林少,生态功能不强。速生阔叶树种人工纯林的抗逆性、稳定性较差,易受病虫危害,抗灾御灾能力弱。

同时,资源保护形势也日趋严峻,部分地方为了眼前利益,在林地范围内毁林开矿、推沙造地等违法违规占用林地行为屡禁不止。农林牧结构不合理,封山禁牧禁而不止,沙区地表破坏严重。2021年出现的多次沙尘天气,也给当地群众敲响了警钟。

“我们一方面要借鉴和发扬历史成功经验,用好飞播造林、乔灌混交造林、樟子松‘六位一体’造林等科学的技术方法防沙治沙。同时要把重点任务由过去单一落实‘地块’造林,上升到国土‘空间’综合治理,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建立健全防护林保护监管体系,全面推行林长制,增强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实现可持续发展。”榆林市林业工作站站长栾生超说。

近年来,榆林市通过转变理念、提升技术,将“不断造林种草”提升到“环境持续改善”高度。从林草地的科学绿化、现有中幼龄林的修复、林草地的更新提升等多方面寻求突破,期望达到未来林草地科学绿化、中幼龄林提质增效、成过熟林无间更新、退化草原全面治理的宏伟目标,从而避免“二次沙化”,实现国土绿化。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坚持造管并重,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在汲取世界林业先进理念、技术的同时,结合榆林实际,总结提炼构建具有榆林地域特色的林草事业持续发展技术体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榆林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张泽宁表示。

由“浅绿”走向“深绿” 榆林在行动

为了推进沙地再治理,榆林市于今年正式启动防止二次沙化及国土绿化五年行动,目标到2025年,完成营造林及种草50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种草150万亩、飞播造林50万亩、封山育林50万亩、退化林修复200万亩、森林抚育50万亩。全市70%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稳定在60%左右,沙区植被覆盖度达到65%以上,加快绿色由“浅”向“深”转变。

按照五年行动方案,榆林还将动员各类资源开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矿区及其周边、生产生活区进行绿化,提高矿区林草植被盖度。同时鼓励和引导有意愿的企业、社会资本与相关部门合作参与生态建设,明确资源型企业继续认领认建造林种草项目任务,领取相应的“碳票”。通过集约经营和技术升级,建设一批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高质量“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

d0c36ade13f127ec43d0baf549c971cd.jpeg

治沙英雄石光银正在接受采访。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70年来,榆林地区的人民群众充分发扬“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的治沙精神,涌现了如石光银、郭成旺、牛玉琴等一批治沙英雄,他们用心血、汗水甚至生命,让寸草不生、寥无人烟的荒漠沙海变成了如今的绿洲。

如今,新一代治沙人将不断向土地荒漠化“动刀”,在防止二次沙化及国土绿化行动中继续奋进,久久为功,推进新时代榆林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篇章。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