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之星丨李社辉:走出了一条政策性金融支持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0-09-08 09:23
编者按:2020年以来,陕西省各市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强化举措,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大产业就业扶贫力度,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个人和集体,他们与贫困地区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事迹令人感动。
为进一步展示新时代脱贫攻坚队伍及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的精神风貌,即日起,西部网、陕西头条客户端、“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特别推出“攻坚之星”专栏,邀您一起聆听他们的脱贫故事。
2018年9月,李社辉在办公室研究全省产业扶贫项目。
西部网讯(记者 兰逊鸽)今年4月,在全省56个国家定点贫困县集中摘帽的关键时期,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陕西省分行扶贫业务处处长李社辉带领团队,瞄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资金需求,贴近贫困群众实际需要,在健康扶贫、产业扶贫以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方面,走出了一条政策性金融支持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健康扶贫贷款介入医保 啃下“因病致(返)贫”硬骨头
宁陕县是国定贫困县,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149户20221人,占全县人口28%,贫困发生率9.13%,其中因病、因残致贫占贫困人口的24.26%。县域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群众县域外大病就医需求大。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更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啃下的‘硬骨头’。”2019年,在全国尚无健康扶贫贷款支持贫困户大病就医先例的情况下,李社辉带领他的团队认真研究医保及银行信贷政策,精心设计资金支付使用流程,参与制定县域外大病就医应急保障金等管理办法,协助宁陕县政府建立县域外就医保障机制,探索出一条健康扶贫介入医保领域的新路径。
李社辉创新了“银行+国有公司+医保中心+医院+贫困患者”的模式,向国有公司投放500万元健康扶贫贷款,为宁陕县提供县域外大病就医应急保障资金,同时以贫困群众合疗报销资金作为还款来源。在资金支付管理方面,实行“大授信、小用信”随用随贷的方式,发挥多方协作优势。
贷款投放破解了宁陕县贫困人口在县域外就医预交费用资金不足的难题,解决了医院“先交钱,后治病”和医保“先治病,后报销”之间的资金滞后性矛盾,为患重大疾病的贫困患者解决了燃眉之急,解决贫困户“因病返贫”问题,积极推动了宁陕县在2019年成功脱贫摘帽。
2020年6月,李社辉在合阳县丰阜扶贫产业园进行项目调查。
推行产业扶贫贷款 尝试盘活集体经济
“怎样把产业兴旺和盘活集体资产、聚拢乡村人气、促进脱贫攻坚结合起来,统筹推进,是农村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推动农村改革的着力点。”在研究产业扶贫项目时,李社辉始终将壮大集体经济作为评判产业带动效益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2019年蓝田县制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以食用菌、花椒、樱桃、草莓、葡萄、民宿六大特色产业为抓手,在101个村发展种养殖业。
李社辉组织力量三次与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座谈,结合蓝田县产业发展现状,创新确定了“政府+公司+银行+合作社+贫困户”支持蓝田百村提升工程项目产业扶贫模式,由政府主导产业规划、制定支持政策,农发行投入7100万元产业扶贫贷款支持6大特色产业培育,国有公司负责项目实施管理并与合作社建立经营管理关系,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国有公司以出售资产收入和部分项目经营收益作为项目还款来源,合作社在经营收益的基础上申请政府奖补资金,用于回购国有公司投资形成的产业资产。该模式整合优化了蓝田县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为产业扶贫乃至于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
自2015年来,农发行陕西省分行累计投放各类扶贫贷款和基金450多亿元,覆盖全省了97个县区,惠及贫困人口450多万人次。投放各类易地扶贫搬迁贷款和基金242亿元,涉及搬迁人口105.5多万人。累计投放产业扶贫贷款110亿元,支持产业扶贫项目4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