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奋有新貌丨破茧成蝶实现近十万人脱贫 商州贫困户收获“稳稳幸福”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0-04-17 18:31
编者按:省政府2月27日批准铜川市印台区等29个贫困县(区)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陕西所有贫困县全部摘掉贫困帽子,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全省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为进一步总结和展示这些县(区)在脱贫攻坚中所取得的有益经验和典型做法,即日起,西部网、陕西头条客户端、“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特别推出“秦奋有新貌——陕西29个县(区)脱贫摘帽”专题,邀您共同见证陕西人民脱贫攻坚之路,一起感受三秦儿女不懈奋斗之美。
春天的商州区夜村镇
西部网讯(记者 苏静萌)商洛市商州区地处莽莽秦岭东段南麓腹地,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县。近年来,商州区通过实施“4+X”产业、“两房”建设、就业创业、生态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兜底保障、金融扶贫8项举措,改善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到五年时间,这座美丽小城破茧成蝶,实现近十万人脱贫。
脱贫有实招:发展壮大脱贫产业 贫困户收获“稳稳的幸福”
贫困户在家门口买菊芋。
“我家种了5亩多菊芋,拉来了40多袋,一斤六毛钱,卖了1260元,要是全部挖完估计有近两万斤,起码还有1万元收入。”商州区杨斜镇菊芋收购现场,峪明村村民吴照才数着手里的票子,笑容像花儿一样灿烂。
依托商州区数字化菊芋制造中心项目,运用“公司+支部+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商州区为农户免费提供种子,签订产业扶贫菊芋种植收购合同,以每公斤1.2元的保底价进行收购。从2018年启动实施以来,全区已实现3万农户种植菊芋5万亩,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目前,商州区发展光伏总装机容量达62.73兆瓦。
光有产业也不够,变荒山为金山,让农民入股分享红利,是商州区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目前,商州全区发展光伏总装机容量达62.73兆瓦;依托七大种植基地发展食用菌8260万袋,带动18个镇办实现食用菌脱贫产业全覆盖;狠抓转移就业、技能培训、自主创业和政策扶持,不断加强栖商劳务协作,帮助贫困劳动力通过就业创业脱贫致富。
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商州区把产业扶贫推向新高度,形成光伏、食用菌、菊芋、劳务加特色产业的“4+X”扶贫产业体系,实现户户有脱贫项目、人人有增收门路,将贫困户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真正为贫困户稳定增收铺平了道路。
同时,全区实施“三变”改革,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润科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白灵菇生产项目等一个个产业园区的相继建成,使农民既从土地流转中得租金,从产业基地务工中得薪金,又从参股经营中分红利,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实现华丽蜕变,转身成为新型农民。
在商州区杨斜镇秦华村,村民来到茶园采摘一簇簇茶树间吐露出来的嫩绿新芽。
近年来,商州区按照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洪涝灾害威胁区、生态保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原则,在靠近城镇、靠近园区景区、靠近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区域,合理布局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要让贫困户搬得出,还要让贫困户搬出后能致富、会增收。为此,商州区充分调动和发挥大荆森弗公司、腰市润科、杨斜郁隆7大食用菌基地等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效应,带动周边搬迁群众发展万寿菊、油葵、菊芋等“订单式”产业,1000余名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其实,搬迁只是方式,脱贫才是目的。
数据看发展:56个贫困村顺利实现脱贫退出
脱贫故事汇:从负债累累到摘下贫困帽 他们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产业助推奔小康。
今年37岁的王广朝是商洛市商南县过风楼镇柳树湾村村民。他家有6口人,上有体弱多病的老人需要赡养,下有两个学龄孩子需要照看。全家人住在不足50平方米的破旧房子里,冬天无法抵御寒冷,夏天酷热难耐。
王广朝一心想把日子过好,精心“伺候”着仅有的3亩农田。可他种的都是传统农作物,即便丰收了,粮食也仅够家里人吃,遇到歉收时,全家人填饱肚子都成问题。看着别人外出打工,王广朝何尝不想闯一番,但初中毕业的他只能打零工,“有活干一天,没活歇两天”。他寻思着也和别人一样发展产业,但“没资金、没项目,拿不准搞啥能挣钱”。王广朝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包扶干部的建议下,王广朝把养猪确定为他的致富项目。大胆上门向附近的养猪大户请教品种选择、猪圈建设、养殖方式、疾病预防等,一切从头学起。不久后,王广朝在房前屋后的空闲场地建起了150平方米的养猪场,购买猪崽儿15头、母猪2头。
有付出就有回报。两年时间,王广朝脱贫了,在享受产业扶贫政策的同时,他的家人还享受大病救助3000余元,两个学龄孩子享受教育扶贫补助2500元。
贫困帽摘了,药农笑了。
商州区贫困户周井船家住大荆镇口前村,家里3间土房,妻子因患癌症曾在商州市区和西安相继进行治疗,病没看好,钱没少花,妻子离世后,家中负债累累。去年开始,他和30岁的儿子一起在食用菌基地务工,有了赚钱新门路。他说:“现在除了所占股份年底的分红之外,每个月还有2400元的工资。儿子现在也在基地上班,我们父子俩每年仅工资就有近6万元。”
周井船说,2019年他跟孩子已经搬住至大荆镇移民安置点,2019年年底也已完成脱贫任务,顺利摘下脱贫帽子。
现如今,商州区正稳步走在“搬得出、稳得住、融得进、能发展”的目标大道上。
现如今,商州区广大搬迁户彻底摆脱了祖祖辈辈千百年来“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正稳步走在“搬得出、稳得住、融得进、能发展”的目标大道上。(部分文字内容、图片综合陕西日报、商洛日报、三秦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