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刀法”“一阳指”……为了这件事,陕西人开了场武林大会!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19-08-13 10:07

西部网讯(记者 熊惠玲) 哪里穷,哪里贫,哪里就有群众干部忙碌的身影。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脱贫摘帽”,为了这件事,陕西的干部群众使出了“七十二”般武艺,用智慧和双手,以胆识和技艺开辟出一片脱贫新天地。

1a99ea0fdf8b4798217ac71e1830f7e4.jpg

宁陕扶贫干部胡莎丽:“不靠谱”的妈妈 群众心中的“拼命女三郎”

扶贫干部胡莎丽:绝情剑法

特点:“不要家 不顾娃” 够“心狠” 绝情未必真无情

离儿子距离19公里,离老公距离31公里,但是宁陕扶贫干部胡莎丽经常半个月和儿子老公见不上面。

“我妈太不靠谱了!”提起妈妈,胡莎丽只有9岁儿子田昊阳撅起了小嘴。“因为妈妈经常答应回来陪我,但是没回来,我想让妈妈回来陪我玩,陪我看电影。”田昊阳说。

在儿子田昊阳记忆里,上次妈妈陪他看电影已是两个月前的事情了。

被儿子评价为“不靠谱”的妈妈,胡莎丽有些心酸。脱贫攻坚工作伊始,胡莎丽作为分管领导,负责全镇的脱贫攻坚工作。2016年7月,胡莎丽来到筒车湾海棠园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长,这一当就是三年。

在同事心中,胡莎丽工作最拼命,处处拼在前面;在群众心中,胡沙丽最热心,大事小事她牵挂在心间;唯独在儿子心中始终是“不靠谱”的形象。

c3571c434e441d2aba870849b88539f8.jpg

宁强70后夫妇不当贫困户 自筹资金养肉牛增收致富

赵永祥和妻子:夫妻刀法

特点:心心相印 互相回护

“去年,我养的肉牛大小一共卖了20多头,赚了14多万元,今年,我的肉牛已繁殖到了60多头......”宁强县高寨子街道办罗村坝村肉牛养殖大户赵永祥在圈舍里边给肉牛加工草料边对说,“今年年初,有人给我60万元,想把我的肉牛大小全都买走,但我不能都卖了啊!我还要继续喂养......”

今年48岁的赵永祥家里4口人,原先住在半山上,后来搬到山下修了三间砖房居住。修建西成高铁时,他的房子拆迁了,得到近4万元补偿后,他在罗村坝安置点修了几间新房。赵永祥妻子的听力不好,儿子是个先天性的聋哑人,女儿还在上初中,前些年,宁强还没有特殊学校,为了让儿子能像正常人一样上学,他把儿子送到汉中某特殊学校读书——从小学一直到高职毕业,回来后帮他在家养牛。

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赵永祥外出打过工,跟人合伙开过石场,还养过猪,由于2014年猪价下跌,他与妻子商量后决定改行养牛。当年8月,他自筹10多万元改建圈舍,还专程到山西定襄学习考察肉牛养殖技术,并购回了20头种牛,从此开启了他的肉牛养殖事业。

自从养了肉牛后,赵永祥与妻子每天都是起早贪黑、忙得不亦乐乎,不是在牛圈里给牛加工草料、打扫卫生、观察牛的生长情况,就是到地里去运牛粪、种草、施肥、割草等,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在他的精心饲养下,肉牛个个皮毛光滑、膘肥体壮,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从去年开始,他每年要卖20多头牛,大牛能卖1万多元,小牛也得五六千元。

2570d323c1fdd0b083ed4bc6d1ccfd14.jpeg

12户人家12亩田 元岭村贫困户抱团种茄喜获丰收

12户群众:武当七截阵

特点:合众联手威力大

石泉县元岭村距离城区较远,贫困户居住分散,发展产业更是难上加难。在元岭村还未脱贫的23户贫困户中,有12户贫困户不仅居住分散、而且普遍地少、无经济基础,且大都因病和因学致贫,收入极不稳定。

今年3月,元岭村驻村工作队“三下”走访过程中将12户的情况收集起来集中讨论,最后一致认为,依托紫皮长茄订单产业让他们快速增收依然是最好也是最稳妥的办法。

驻村工作队通过开会,做通沟口附件村民的思想工作,将沿河最好地段的旱田旱地流转下来12亩,同时,将12户贫困户集中在一起选出了一个他们信得过的小组长,带着他们种植和田间管理。田间技术,则聘请县农技专家蒋永林专门给予指导。

组长李和平今年56岁,他自己因为多年前患上肺气肿而致贫。“那时候重活做不了,走路都气喘。”李和平说。多亏扶贫政策好,房子2017年享受了危改,整修后干净又亮堂。他的身体如今也有所好转,被推举为组长后,他觉得是大家对他的信任,在田间管理和技术指导方面,时常主动承担。召集大家除草、施肥、放药、掐枝,将专家教给他的技术毫无保留的再手把手传授给其他11户——这样的技术帮带,成功破解了农村产业因为居住分散而无法集中技术指导的问题。

c4b41646b3af8da447984eb9a9533182.jpg

七旬老人把“葫芦娃” 变成“宝葫芦” 一双巧手打开致富路

张志智:一阳指

特点:着指之处,分毫不差

在潼关县秦东镇寺角营村,今年已年过七旬的“葫芦雕刻达人”张志智把葫芦压在腿上,娴熟地雕刻着,不时用手擦着汗水。在他的手中,葫芦就如有了生命一般,每个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看着自己雕刻出来的葫芦,老人总是慈祥地笑着,就如看着自己的孩子一般。

三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志智听说合阳、运城有人在葫芦上搞创作,想到自己从小就喜爱书法、绘画,张志智就想尝试着在葫芦上“做文章”,打发一些时间。说干就干,他在自家地里套种了一些葫芦,并将提前采摘储备好的葫芦进行处理加工,结合寓意的主题,开始涂色、雕刻、成型等工序。经过多次试验,一个个葫芦变成了精致的工艺品,成了致富的“宝葫芦”。

为了掌握更多、更好的雕刻技术,每次合作社分红,张志智都把钱用到葫芦的“投资”上,购买绘画书籍、美术工具、雕刻刀具等,还通过查询电脑等掌握更多的雕刻技巧。张志智在这些葫芦上花尽心思,也下足了功夫。由于葫芦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想要雕刻出精致的工艺品,除了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外,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而要将镂空、镶嵌、浮雕、烫花、上彩多种工艺集中到一个葫芦身上,难度比较大,一件漂亮的葫芦工艺品要花去张志智两三天的时间。

9ab3a6cefc3e9e375ea55c2c9c16b96a.jpg

为了父亲遗留的10桶老蜂 他从养蜂“青铜”修炼成“王者”

贺如昌:太极拳

特点:不急不躁内外兼修

蜜蜂和贺如昌一家有缘。十多年前,他们搬住进紫阳县洞河镇小红光村组的新家不久,房前就陆续来了两三窝蜂群,贺如昌的父亲就箍了木桶养在屋檐下。经过繁殖分群,一直保持在10桶左右。

贺如昌学的是工业设计专业。他和父亲探讨养蜂时发现,传统的蜂桶和市场上常用的方形蜂箱在山区使用都有弊端。贺如昌发挥自己的专长,重新设计了更利于山区转运、收纳蜂群的箱体,并绘制了设计图纸,让父亲在家里制作。

但父亲收到图纸后不久,就在一起交通事故中身亡。面对遭遇的突然变故,贺如昌匆匆赶回家料理后事。

失去了父亲的家,总是空落落的。想到母亲的孤寂,和父亲留下的蜂群,贺如昌不顾亲友反对,处理掉在长春经营了三年的摄影工作室,回到老家。他说:“父亲和蜜蜂有感情,我把蜂养出名堂,也是圆了父亲的心愿。”

他翻出以前设计的蜂箱图纸,找来工具和木料,制作自认为最科学的蜂箱。毕竟,他没有养蜂经验,几番折腾,蜂群十之八九都被他“玩死了”。小红光村第一书记余小丽得知后,上门找到贺如昌,宣传小额贴息贷款和互助资金政策,帮他获得了一笔不用支付利息的贷款。

心怀内疚和感动的贺如昌,决定沉下心来研究养蜂技术,购买了养蜂书籍自学。他在操作中发现,书中介绍的人工分群并不能完全阻止分蜂,在今年春季的大流蜜期,蜂群因采集蜂过少、哺育蜂过多而缺蜜,导致20多群蜂飞逃。他一方面向老蜂农请教,一方面在实践中分析总结。在贺如昌的努力之下,现在养殖规模达到100多箱,并带动5户群众养蜂60箱。

然而,贺如昌却并不急着取蜜销售。他说:“我主要以种蜂繁育为主,把种蜂供给贫困群众,把养殖技术无偿分享出去,带动他们通过养蜂挣钱。”贺如昌表示,当养殖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他将考虑发挥自己的美工专长,建立自己的蜂蜜电商销售平台。

6baa10499abf4eacf0acbd2d2cd161ae.jpg

一枚蛋能卖200元 全身都是宝! 李家塬的鸵鸟火啦

李勇:斗转星移

特点:“拿来主义” 借力打力

“听说李家塬村养鸵鸟了,数量还不少,孩子吵着要去看。”“是呀!我在微信朋友圈看见有人发视频,个头还不小哩!”近日,吴堡县李家塬村养殖的鸵鸟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捧,也成了村民们增收致富的好项目。

走进吴堡县寇家塬镇叫柳树坪,一群近2米高的鸵鸟看到有人来了,便扑腾着翅膀蜂拥而至,场面甚是壮观。这群鸵鸟的主人是李家塬村李建平,鸵鸟火了,吸引了周边很多群众慕名前来参观,他也已经成为村里的“名人”。

为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更好地带动全村脱贫致富,去年4月,李家塬村党支部书记李勇通过多方了解,得知养殖鸵鸟前景较好,在与村委会再三商量之后,亲自带领村民去渭南大荔县鸵鸟养殖基地,实地考察学习了3个月,订购了80只鸵鸟幼崽让两位村民进行喂养。

“经过一年多的边养边学,我逐渐掌握了鸵鸟的基本生活习性,养起来容易多了。现在养殖场的59只鸵鸟长得很快,预计明年9月就可以产蛋。”李建平满怀期待地说,“目前市场上鸵鸟蛋的平均售价是一枚200多元,每公斤鸵鸟肉在130元左右,是一个很好的增收项目。”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