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王益区:让“小而美”项目温暖每个角落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8-12 08:08

46485148cd53164a81641341a9c72de4.jpeg

今年7月,柿树沟社区联合小区物业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志愿服务活动(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铜川市王益区王家河街道柿树沟社区地处城乡接合部。这里居住着2330户6656人,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家属,也有老旧街区的居民。解决人员构成复杂带来的治理难题,是柿树沟社区党委的重头任务。

今年初,根据中央社会工作部安排部署,省委社会工作部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了37个社区开展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工作。柿树沟社区就是试点社区之一。

拓展提升中央组织部向全国推广的王益区城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红旗经验”,柿树沟社区将专业社工的精准服务与志愿者的热情奉献深度融合,设计实施易参加、好开展的“小而美”项目,在红色驿站、文化街区、居民楼栋间,织就了一张全域覆盖的志愿服务网络,用精细化治理温暖每个角落。

体系化协作:筑牢服务根基

关于社区停车位不足、垃圾清运难等问题,社工运用专业方法梳理议题,志愿者挨家挨户收集群众意见,双方共同形成“金点子”方案,推动办好民生实事。

在党群服务驿站,社工制定《便民服务手册》,详细介绍雨伞借用、医疗箱使用等28项服务指南;志愿者轮值担任“驿站管家”,日均接待居民30余人次。

这样的情形,在柿树沟社区很常见。

7月30日,柿树沟社区党委书记贺占宁介绍:“社工懂方法,志愿者跑得多。通过志愿服务队与专业社会组织联动,我们社区的民主协商从会议室延伸到了楼栋里,并形成体系化协作的初步模式。”目前,这种“专业规范+志愿执行”的模式已复制到社区6个居民小区,仅今年就为居民解决充电难等问题百余件。

柿树沟社区的社工还根据1022名注册志愿者的特长,建立了“技能档案”,将法律咨询、家电维修等23类服务资源纳入“资源清单”,再对应居民“需求清单”进行精准匹配。比如,当独居老人需要体检时,社工就迅速从清单中匹配出有医护经验的志愿者,对老人提供“一对一”帮扶。

如今,柿树沟社区还搭建起“网格党支部+小区物业+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管理体系,完善社工与志愿者协作的制度框架。

多元化服务:激活社区活力

张莲芝是柿树沟社区的空巢老人。她最喜欢的事,就是志愿者上门探望,陪她聊天。她说,如今,物质富足了,自己也没有别的需求,就是想找人多聊聊天。

社区工作根本上是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关键就在于要搞好服务,特别是要抓好“一老一小”这两个重点。

在柿树沟社区,60岁以上人口占23%。在社区开展的“关心空巢老人”系列活动中,社工设计出细化到“是否需要助浴”“偏好哪种口味的饭菜”等内容的需求调研表,志愿者则带着笔记本逐户记录老人的“微心愿”。

“张奶奶行动不便,希望有一个食堂可以方便吃饭”“王阿姨独居多年,期待有人常来聊聊家常”……百余名老人具体而微小的心愿,被社区细致梳理,凝结为一份沉甸甸的“民情台账”。

红色“微课堂”里,“柿树红”宣讲队的创新实践让人耳目一新。社工将党的二十大报告要点拆解成“养老政策解读”“医保报销指南”等12个居民关心的话题,志愿者则根据内容编排快板《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万家》。

这种“专业备课+志愿演绎”的方式,让宣讲活动场场爆满。

文化服务领域的协作同样精彩。6月27日,在“礼赞新时代 翰墨颂党恩”书画展活动中,社工负责活动流程策划和嘉宾接待,志愿者承担作品布置、引导讲解等工作。双方相互配合,将100余幅扇面书画作品完美呈现。

精准化提升:温暖流淌心间

“需求清单”与“项目清单”的转化,见证着融合服务的实效:加装的电梯让高楼层老人实现“下楼自由”,新安的太阳能路灯照亮了夜行居民的回家路,24户居民用上了期盼已久的天然气。当社工将民生实事完成表在公示栏更新时,志愿者又忙着收集居民的满意度反馈,形成服务改进的闭环。

在红色街区改造中,社工与志愿者紧密配合,制定方案,解决难题。对街区道路进行了修缮与拓宽,在道路两旁设置了红色主题的路灯,将街边的闲置空地打造成小型红色文化广场,为居民建起休闲娱乐与接受红色教育的好去处。

社区还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能人资源,在街区打造秦凤岗文学馆、徐崇林书法馆等多个特色文化场馆与工作室,与红色街区主题相互映衬,既传承了本地优秀文化,又丰富了红色文化内涵。

调解邻里矛盾时,社工的专业技巧与志愿者的人脉资源碰撞出奇妙火花。面对邻里漏水纠纷,社工运用情绪疏导技巧稳定双方情绪,楼栋党员志愿者则以“老邻居”身份居中调和。凭借这种合作,今年,柿树沟社区已成功化解多起邻里矛盾。(记者 王帅)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