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乡村业态里的新气象

来源:陕西日报 2024-03-26 10:50

时下,陕西广袤乡村正加速发展,涌现的新业态带给人们更多惊喜。复古味十足的怀旧款为产业蓄势赋能,农业“大摸底”中的隐藏款带来发展新希望,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的定制款让人记得住、忘不了……新招频出之下,乡村业态释放出更多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怀旧款

——唤醒“旧时空”的新活力

在村里待了大半辈子的张群义咋也没想到,家里原先的水担、扁担还成了稀罕物被送进博物馆,老风车、织布机、缝纫机也能成为风景。

如今,在旬邑县太村镇张家村,62岁的村民张群义有了新营生——乡土博物馆管理员。每天一大早,他就忙着打扫院子迎接游客。

“这几年,村里盖博物馆、建油坊、办社员食堂,游客多、人气旺,大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提起现在的生活,张群义满脸笑意。

张家村原名兴隆堡,地处渭北黄土高原,独特的风俗民情与历史文化赋予其更多发展机遇。2022年10月,经过四处“取经”与多番研讨,张家村将旧校舍翻修成乡土博物馆,号召村民捐献自家的老物件参与农耕文化主题展览。村上还依托村集体粮油生产基地,建成生态油坊,逐步丰富产业形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去年,张家村持续拓展“怀旧旅游”内涵,仿照人民公社时期的装修风格,打造兴隆堡社员食堂。暖水瓶、收音机、老土炕……充满年代感的陈设唤醒了旧时的记忆与情怀。“我们依托场景打造和风格还原,在有限的空间里让游客感受到那个时期的氛围。”张家村包村干部王飞说。

在特色饮食方面,兴隆堡社员食堂以旬邑十三花宴席为依托,重点推出旬邑御面、旬邑喜菜等特色美食,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之余享受乡土佳肴。

张家村村民张娟从食堂开业就在此务工。她最拿手的美食是浇汤饸饹。“饸饹是旬邑的‘招牌’,汤和配菜都有讲究。手工和面、调制汤料等工序,一道都不能马虎。咱得让游客吃得舒心。”张娟说。

“食堂不仅接待游客,也为村民提供红白喜事宴席服务,今年还为村上80岁以上老人提供送餐服务,努力以实惠‘小饭碗’托起普惠‘大民生’。”王飞告诉记者,去年10月营业以来,兴隆堡社员食堂收入近2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持续动能。

三产融合,特色赋能。如今的张家村逐步形成集乡村旅游、校外研学于一体的乡村“怀旧旅游”新模式。

隐藏款

——起底“小核桃”的大惊喜

前不久,广西与哈尔滨因11个“小砂糖橘”产生的温馨互动引发全网关注,随即掀起了一场全国农业“大摸底”。伴随着越来越多省份的加入,众多鲜为人知的隐藏款农特产品纷纷亮相,在折射出农业生产格局变化的同时,让更多人看到农业产业发展的势头。

“最近气温回升,要开展春季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这几天再给大家培训一下防治技术。”3月11日清晨,岚皋县滔河镇车坪村党支部书记覃佐银在村里的碧根果园区转悠,提出当前果树管护的要点。

园区的坡地上,整齐栽种着碧根果树,虽树龄不同,但长势良好。在覃佐银看来,这些树是村集体增收的新门路,更孕育着车坪村产业发展的好前景。

长久以来,产业结构单一、内生动力不足等因素阻碍着车坪村发展。要破解这一难题,该从何下手?

直到南方来的碧根果成功扎根车坪村,这些问题有了新的答案。

碧根果,又名薄壳山核桃,是一种高附加值坚果。其适应性强、栽培管理简单,目前集中种植于江苏、浙江一带,在陕西并不多见。

“多次学习考察后,大家一致认可碧根果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前景。”覃佐银说。2019年,在苏陕协作推动下,岚皋县从常州市引进碧根果,率先在车坪村试种。

“没听说咱这儿还能种碧根果。”

“以前都没见过,这能种活?”

……

很快,这些疑虑就被打消了。试种当年,第一批果树中的大树就成功挂果。上市后,果子供不应求,精品果1公斤卖到320元,让覃佐银和村民看到了南方“小核桃”里隐藏的大惊喜。

2022年,车坪村依托苏陕协作资金支持,建设碧根果产业示范园,将种植规模扩大至1000亩。栽树那阵子,虽正值寒冬,但村民心里火热,围着专家学习种植要领,分工协作忙得不亦乐乎,沉寂的山间都变得热闹起来。

覃佐银介绍,碧根果一般3年至5年开始挂果,8年到10年进入丰产期。“为提升效益,我们按季节在碧根果产业示范园套种了黄豆、油菜等农作物,不但降低了管护成本,还实现‘一地多产’,有力促进了村集体增收。”

在车坪村的辐射带动下,岚皋县先后在南宫山镇、民主镇、石门镇等7镇12村推广栽种碧根果树。随着这一产业的纵深推进,碧根果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大产业”,成为助农增收的富民产业。

定制款

——烧旺“古瓷都”的新炉火

“黄堡陈炉星月逝,华光青釉熠辉生。”

“巧如范金,精比琢玉。”

……

人们善用词句描绘耀州窑的辉煌,而今,一件件瓷器珍品遗世独立,诉说着悠悠千年历史。

“耀州窑创烧于唐,北宋鼎盛,金元续烧,明代以后,烧瓷中心由黄堡镇转移至陈炉镇一带……”3月17日,在铜川市耀州窑博物馆,耀州窑的历史与变迁被娓娓道来。

在博物馆后面的当代铜川陶艺大师作品展馆内,陈列着众多风格鲜明的瓷器,宋皓东的作品也在其中。“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的代表,更是我们铜川特有的文化符号,一定要让更多人看到。”身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宋皓东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耀州窑文化与技艺的传承上。

依托“大师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宣传推广耀州窑文化之余,宋皓东还负责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制作。每逢开馆日,他还会在陶吧带领游客了解制瓷过程、体验制瓷乐趣。

作为耀州窑的继承和延续,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的炉火生生不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代代相传,让这份古老技艺散发出新的光芒。

在陈炉镇那坡村的高家瓷坊,出身于陶瓷世家的高军军对这份事业情有独钟。“从泥料制备到拉坯成型,再到装窑烧成,每一步都考验技艺。”一直以来,高军军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作的作品屡获国家级大奖。他始终觉得,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只有学精学透才能让这炉火越烧越旺。

“陈炉人节俭,会把烧制陶瓷时产生的废料和残次品用作建筑装饰,时间一长就成为一道道风景。”陈炉镇副镇长丁垚表示,近年来,陈炉镇立足特色文化资源,延伸文旅产业链条,积极为镇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培育新业态。

漫步陈炉古镇景区,陶瓷元素随处可见——罐罐垒墙,瓷片铺路,独具匠心的窑洞别有一番风味。村民们在景区开瓷坊、做餐饮、办民宿,沿街销售农产品,家家户户都吃上了“旅游饭”。

在完善基础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之外,陈炉镇还深入挖掘整合陶瓷文化和民俗文化,为游客定制文化体验和美食品鉴等特色活动,推出线上线下陶艺交流合作与产品定制项目,真正让游客对耀州窑文化记得住、忘不了。据统计,2023年,陈炉古镇景区累计接待游客52.5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13亿元。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