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由来

2021-09-19 10:50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

中秋节起源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

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

中秋节庆则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

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已流行。《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6423f5ace31c149a530f704540997336.jpg

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

到了明清时,中秋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

ed1fb5b4a2a5446c77eebdbe79ccfebd.jpg

月饼

月饼作为拜祭月神的供品,其由来历史悠久。

“月饼”一词,在现存文献,最早收录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

发展至今,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汉族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饮食习俗。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赞美月饼,从中可知宋时的月饼内已有酥油和糖作馅了。

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更加普遍。经过元明两代,中秋节吃月饼、馈赠月饼风俗日盛,且月饼有了“团圆”的象征义。

924eb7a14593cced7ef6473dfc2ffc49.jpg

经清代到现代,月饼在质量、品种上都有新发展。原料、调制方法、形状等的不同,使月饼更为丰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苏式、广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种。

9263819b70584b6445263d42aaf7ee24.jpg

月饼不仅是别具风味的节日食品,更具有强烈的情感内涵,月饼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已经成为四季常备的精美糕点,颇受人们欢迎。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