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同庆 畅享美好生活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0-05 09:04

56249955a8c546aba52d6b8159cdc388.jpeg

① 10月4日,在汉中市图书馆青少年阅览区,一些中小学生或温习功课或埋头写作业,小朋友们则在家长的陪同下,阅读课外读物。 本报通讯员 何祥弘摄

② 10月1日,夜色中的西安城墙。 西安城墙管委会供图

③ 10月3日,游客在石泉县后柳镇天鹅湖乘坐游船。 本报通讯员 许兵摄

西安城墙13座敌楼“变身”展览馆

国庆中秋假期,西安城墙以一场贯穿古今的文化盛宴向共和国华诞献礼。通过系统规划与创新改造,西安城墙13座静默数百年的敌楼焕新为公益性主题文化展馆,打造集历史教育、艺术鉴赏、民俗体验于一体的“城墙文化客厅”群落,10月1日起向公众开放。

这些展览紧扣“城墙历史”“中华文明”“陕西非遗与民俗”三大脉络,形成了一条串联古今、融通文脉的文化长廊。

36号敌楼为城门文化展馆,通过模型与影像解析闸楼、箭楼、瓮城的军事功能,讲述18座城门的历史故事,展现古代城防体系的科学与智慧。

41号敌楼为城砖展馆,以“一方城砖,一部筑城史”为主线,展示隋唐至明清的城砖铭文,结合《天工开物》制砖工艺图示,还原古代筑城技术的匠心。

13号敌楼为昭陵壁画展馆,展出临摹的昭陵博物馆珍品壁画,直观呈现唐代服饰、礼制与宫廷生活的艺术巅峰。

16号敌楼为瓦当文化展馆,汇集战国至秦汉的图像与文字瓦当,展现屋檐艺术中承载的信仰、神话与书法美学。

35号敌楼为古代青铜镜展馆,揭示青铜镜从礼器到日用品的演变及其背后的社会审美变迁。

42号敌楼为唐代墓志拓片展馆,以孟浩然、李商隐等诗人墓志为线索,勾勒大唐文人的精神世界与家国情怀。

69号敌楼为汉唐石刻艺术展馆,通过石刻拓片呈现雄浑笔触,彰显石刻艺术的永恒魅力。

98号敌楼为古金银铜器展馆,展出错金银牛形铜灯、镶松石金刀鞘首等珍品,再现了汉唐贵族生活的华美。

2号敌楼为秦腔文化展馆,以戏服、脸谱、剧本为媒,展现“一声吼破千古愁”的西北戏曲豪情。

6号敌楼为皮影文化展馆,通过华县汪氏皮影经典剧目场景,呈现雕刻、表演与唱腔的综合性艺术魅力。

7号敌楼为剪纸文化展馆,展示《中国梦》《兵马俑》等创新作品,诠释传统技艺的现代表达。

10号敌楼为凤翔木版年画展馆,以邰立平代表作《骑狮童子》《四时报喜》为核心,传递北方民间艺术的吉祥寓意。

97号敌楼为关中民俗艺术展馆,陈列铜油灯、马灯等老物件,还原黄土地上的生活智慧与民俗记忆。

“没想到城墙上能看到这么多的展览。”10月1日,来自湖南的游客曾鑫说。

“我们希望让曾经‘远观不可近赏’的敌楼,成为市民游客‘家门口’的文化客厅,持续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西安城墙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

国庆中秋假期,西安城墙景区还为市民游客奉上秦腔惠民演出、天品西岸河畔集市、水幕及光影演出、沉浸式体验类演出等活动。(记者 赵茁轶 见习记者 周思言)

打卡高西沟 体验民俗风情

10月2日,在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唢呐声激昂,秧歌步欢快,生态史诗实景剧《陕北有个高西沟》震撼上演。以天地为幕,以生活为场景,这部讲述陕北人民艰苦奋斗、接力播绿的沉浸式实景剧,在国庆中秋假期受到全国各地游客的喜爱。

高西沟村号称“陕北小江南”,这里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如今山青、业兴、民富,用绿色发展写下硬气的答案。

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了解高西沟的故事,国庆前夕,高西沟村举办了多场活动,展现红色乡村的风貌。

9月29日,米脂县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第五届乡村文化艺术节在高西沟村举办。村道两旁及农户庭院外,书画篆刻摄影展依次陈列,沿途唢呐、二人台、陕北说书等非遗项目轮番展演,构成一幅生动浓郁的陕北民俗风情画卷。

文化广场上,秧歌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米脂非遗展示区集中陈列了米脂面花、泥塑、石雕、米贴画等传统手工艺品,展现民间智慧与匠心传承。

9月25日,央视《山水间的家》第四季栏目组走进高西沟村,主持人撒贝宁、特邀嘉宾陈好等带领观众深入这个被誉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样板”的村庄,亲身感受从“山上光秃秃”到“层层梯田绕山梁”的绿色奇迹,以全新视角展现中国乡村十年巨变。

层层梯田里沉甸甸的谷穗映衬着村民的笑脸,山坳间松柏“涛声”诉说着数十载征山治水的动人故事,农家院里升起了袅袅炊烟与浓浓乡情,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时代画卷在全国观众面前展开。

多场活动的“加持”让高西沟村在国庆假期人气更旺。“村上安排了实景剧、铁水打花、民俗展演等多项活动,还有农民画展、抛绣球、陕北说书、剪纸体验等特色活动。”米脂县银州街道人大主席、驻村干部刘富平介绍,“这几天,村上累计接待游客1万余人。”(记者 王晨曦 通讯员 李春)

游秦巴汉水 感受汉服之美

秦巴山水织云锦,汉江风情映霓裳。9月28日,安康汉江大剧院内流光溢彩、诗画交融,百余名演员身着秦汉、盛唐、宋明等朝代的传统服饰轮番登场,尽显国风雅韵。

这是“霓裳万象·锦绣安康”第二届汉服设计大赛颁奖和展演活动现场。由西安工程大学策划编导的“金蚕铭:丝路织梦”诗画汉服国风大秀,生动展示了中华服饰的千年演变和入围大赛决赛的汉服设计佳作,呈现了一场霓裳如梦的视听盛宴。

本届汉服设计大赛由安康市委、市政府和西安工程大学联合主办,于今年5月启动。比赛特设传统汉服设计和汉服设计AI+3D技术融合两个赛道,共收到来自6个国家的185所院校以及企业和独立设计师的3452件作品。

经过初赛、采风训练营等环节,共有100件作品进入决赛。最终,清华大学曾令栀的作品《振朱羽兮越莽苍》、西安工程大学姬镜涵的作品《镜光鎏影》获得传统汉服设计赛道金奖;天津师范大学邱文年的作品《紫绮赋》、北京服装学院艾于冬的作品《初唐渝彩》获得汉服设计AI+3D技术融合赛道金奖。

姬镜涵是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的大二学生。她的作品《镜光鎏影》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直裾汉服为版型核心,整体由直裾外袍、素纱衣与腰带三件套构成,其中纱衣的设计灵感源自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襌衣。

“作品整体延续汉代服饰的典雅规整,融合传统吉祥纹样与创新兰花纹样,传递出温柔敦厚的审美倾向。”姬镜涵说,希望通过继承传统、积极创新,让汉服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安康有“金蚕之乡”的美誉,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原料茧、茧丝加工及优质蚕种生产基地。近年来,当地抢抓东部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机遇,聚力打造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基地,初步形成服装、鞋袜、特种户外等门类齐全的产品体系,2024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6.8亿元。

颁奖活动中,西安工程大学“安康市纺织产业创新研究院”揭牌,将通过校地共商共建,整合产业链上中下游资源,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

以举办第二届汉服设计大赛为契机,安康市加快大赛成果转化运用,推动设计方案与面料生产、成衣制作、市场推广等环节精准衔接,让“霓裳万象”的精妙创意在安康结出丰硕果实。

在位于安康·中国西北纺织服装产业城的安康市圣鑫服饰设计有限公司展厅内,一件件精美的传统服饰令人眼花缭乱。该公司拥有设计人员60余人,生产的汉服、影视演艺服、新中式服装等销往全国各地。“希望更多好的设计能实现量产,让精美的汉服走进千家万户。”该公司负责人廖忠琴说。

“汉服热”“国潮风”激活了文旅融合的新路径。临近假期,西城坊“锦绣安康”汉服体验馆游客络绎不绝,穿汉服游汉江成为不少游客的新选择。

安康市全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促进纺织服装与文旅深度融合,安康市与西安工程大学设计团队合作,以安康火狮子为文化元素,设计本届大赛吉祥物霓安和燎骁,并与本地毛绒玩具企业合作实现批量生产;在节假日策划汉服巡游、民俗表演等活动,吸引游客深度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记者 董剑南)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