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舞台,农民站C位——紫阳“开麦吧!茶乡”茶文旅融合系列活动观察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0-04 07:30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9月28日,紫阳县红椿镇的集镇广场上,人头攒动,不时传来悠扬的歌声。
“山歌不唱不开怀,磨儿不推不转来。”在广场中央的“寻梦紫阳·唱响未来”2025年紫阳歌王争霸赛海选舞台上,70岁的农民歌手潘光顺一边跟随节奏挥手,一边尽情演唱。歌曲唱完,台下掌声雷动。
虽然是一名农民歌手,但潘光顺一点不怯场。3个月前,经过“超级舞台”的历练,她自信了许多。
这个让潘光顺闪闪发光的“超级舞台”有多大?
历时3个月、352个特色节目、53场次演出。
16.6万人次现场观看、1亿人次网络收看、12亿热门话题总流量。
这个“超级舞台”,就是紫阳县今年开启的“开麦吧!茶乡”茶文旅融合系列活动。
与以往演出不同的是,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明星大腕,而是当地近3000名农民。他们像潘光顺一样,走上竞演舞台、抢占C位,成为文化价值转化的主导者。
从观众到明星,农民登上新舞台
“自从走上‘开麦吧!茶乡’文艺大舞台,我不怯场了,人也自信了。”在歌王争霸赛比赛间隙,潘光顺兴奋地说。她双眼闪着光,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激动人心的舞台。
6月28日晚,紫阳县县城广场舞台高立、灯光璀璨,4000余名现场观众热情高涨。
舞台侧幕,潘光顺搓了搓常年劳作、略显粗糙的手,深吸一口气,阔步走向舞台中央。
“闲暇无事到姐家,姐儿倒杯温热茶,消停陪郎喝细茶……”潘光顺演唱的紫阳民歌《闲下无事到姐家》,赢得阵阵掌声。
3月底,紫阳县推出“开麦吧!茶乡”活动,打造“乡村综艺+真人秀”艺术舞台,发动广大农民“自编、自导、自演”,带着自己的特色节目参加竞演。
潘光顺作为红椿镇代表队的一员,一口气报了好几个独唱及合唱节目。
和潘光顺一样,城关镇的何显鹏、洄水镇的王安银等农民歌手,以及紫阳县蒿坪镇蒿坪艺乐社、紫阳县俏姑子民歌演唱协会等农民团队也活跃在这个舞台……
在“开麦吧!茶乡”活动中,近3000名农民“登上舞台、抢占C位”,把地域特色文化、农耕生活场景、非遗等内容,通过精彩的节目展示给线上线下观众。
“活动把舞台和话筒交给群众。农民不再是文化的接受者,而是创作者、演绎者和传播者,更成为文化价值转化的主导者和受益者。”紫阳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局长熊书文说。
从创业到创意,“新农人”开辟新天地
“我拉着这串气球,从文化广场的石阶往上走。你们的镜头从古树这里摇过来,再聚焦到人物主体。”9月24日,刘芸芸和团队伙伴正在拍摄以“焕古的秋天”为主题的短视频。穿着淡紫色长裙的她,亲自出演短片。
刘芸芸今年30岁,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今年开春后,看到紫阳县借助“开麦吧!茶乡”活动火了起来,她灵机一动,在焕古镇滨江长廊附近开了一家“焕杯茶社”小店。茶社不仅为客人提供特色茶饮,还售卖地道的焕古毛尖茶。
可茶社开得好好的,她怎么拍起了短视频?
原来,“开麦吧!茶乡”活动启动后,刘芸芸作为镇上的“文艺青年”,参与了活动的宣传工作,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拍摄创意短视频推介家乡。
“5月中旬,我注册了生菜传媒工作室,吸纳了来自双安、汉王等镇的5名爱好摄影、新媒体的村民。”刘芸芸说,为了做好创意、胜任导演工作,她在网上学习了大量有关风光、人文、美食短视频的拍摄手法。
“作为一名‘新农人’,我现在写起脚本、走入镜头。”刘芸芸说,“虽然身在小山村,但我们有了更多的文化自信,还有了更广阔的展示天地!”
借助“开麦吧!茶乡”活动,紫阳县搭建起引才、聚才平台。如今,不少“新农人”选择在文化、旅游、服务、商贸等领域创业或者就业。今年上半年,紫阳县城镇新增就业1920人。
从“卖茶叶”到“卖风景”,茶农有了新职业
“茶山一片好风光,碧波层层连天涌……”
秋分时节,位于向阳镇的紫阳县富硒茶观光园迎来一批游客。来自城关镇的农民歌手李德堂,正在为游客演唱紫阳民歌《茶乡紫阳好风光》。
茶园里,李德堂引导游客欣赏茶园风光,并不时停下脚步,给大家示范采茶的技术要领。“过去,我只是种茶、卖茶,没想到现在当上了‘茶园导游’!”谈起自己的新职业,李德堂满是自豪。
如果说“开麦吧!茶乡”活动是一个具象的艺术舞台,那么紫阳逶迤绵延的茶山,则是展示乡村振兴更为广阔的舞台。像李德堂一样,如今,不少紫阳农民在农闲时,从家中走向景点,成为这个大舞台的“主演”,带动文旅产业发展。
据统计,1月至8月,紫阳县累计接待国内游客336.13万人次,游客总花费16.22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75.3%、76.5%。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我们以举办 ‘开麦吧!茶乡’活动为契机,紧紧依靠农民、发动农民,诠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农民受益’的振兴路径,将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变为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硬支撑。”紫阳县委书记向德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