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丨魏雯:把握产能调减转型期 实现陕西省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2-08-24 08:46

民以食为天,食粮足,天下安。猪肉是中国最大的肉类消费品种,2021年中国人均猪肉消费超过40千克,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猪肉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消费量占全球消费量的50%左右。但近四年,猪肉价格波动较大,成为影响国内CPI指数的重要消费品。2019年6月之前,生猪价格在11元/千克—21元/千克之间,2019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受多重因素影响,最高增长突破39元/千克,直到2020年底,生猪价格一直在高位徘徊。2021年,生猪价格开始高位下跌,除了季节性短期增长外,一直处于下跌态势,直到2022年3月跌至近几年最低价格12.2元/千克,随后开始出现较快增长,在四个月内增长至21.2元/千克,同比增长20.2%。7月,猪肉价格作为重要的食品价格影响因素,带动CPI创自2020年8月以来两年内新高。生猪稳产保供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理性看待猪肉价格上涨 推动供给侧阶段性调整

4月以来猪肉价格持续上涨,是产能调减倒逼猪肉市场价格向供需均衡价格回归的正常市场反应。一是政策对产能发挥了较好的调控作用,2021年猪肉供给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猪肉价格大幅下降,导致生猪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利润亏损,因此2021年底开始调减能繁母猪产能,从猪肉供给阶段过剩向供需基本平衡转变,带动了猪肉价格的恢复性上涨,这也是保证生猪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二是从成本角度看,今年以来玉米等生猪饲料价格持续上涨,以及国内油价上涨,均提高了养殖成本以及冷链运输成本,从而导致猪肉价格的提升三是由于疫情防控由应急状态向常态化转变,消费市场逐步回暖,餐饮业市场规模逐步回归,从而拉动猪肉价格提升。除此之外,猪肉进口量下降、大猪存栏比重下降等供给性缩减因素,也是导致当前几个月猪肉价格阶段性上涨的原因。生猪产能阶段性调整为长期市场产能布局和结构调整做好准备。

积极承接东部消费市场 做强陕西千亿级生猪产业链

生猪产业在我省畜牧业中体量最大、产值最高、产业链条最完整,也是“十四五”陕西重点打造的千亿级产业链。从省内消费市场来看,猪肉消费市场仍有很大增长空间,2021年我省人均消费肉数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2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

从全国消费市场来看,京津沪与南方省份是生猪养殖与屠宰的约束发展区,中西部地区是重点发展区和潜力增长区,四川、湖南和河南是我国生猪年出栏量排位前三的省份,从长期来看,陕西继续扩大生猪产业规模,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融入东部消费市场,扩大与东部地区的贸易合作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把握生猪产业基本特征 优化政策宏观调控功能

目前陕西省生猪产业有两个特征:一是从养殖主体来看,生猪养殖以中小企业和散养养殖户居多,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竞争激烈,高端品质的生猪养殖规模还相对较小;二是从产业本身的自然特征来看,生猪养殖周期一般在5-6个月,当市场机制调节不完善时,市场供求的较小波动会叠加为猪肉价格的较大波动,猪肉价格对生产反馈的周期性滞后会影响生猪产能的生产决策,特别是中小养殖户,从而导致生猪产能的不稳定,最终表现为猪肉市场的价格波动。

近几年猪价较大波动反映的是市场调节机制的不完善。2021年8月和9月,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出台《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以及《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等产业调控政策,就是旨在弥补市场调节机制不完善的短板效应。

从长期来看,生猪产业调控政策的不断优化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会进一步提升猪肉市场的稳价保供能力。

需要进一步做的工作包括:

第一,强化生猪产业龙头企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通过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校的合作,加强生猪联合育种创新,提升核心猪种自给率;

第二,在政策上扶持中小规模经营的养殖户实现环保生产,保证供给端不发生较大波动;

第三,加强屠宰企业集中度,加大猪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信息化水平,降低产后损失和流通成本,将“运猪”转变为“运肉”,降低重大疫病风险;

第四,扩大生猪保险等价格保险手段措施,稳定中小养殖户养殖积极性,同时也稳定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预期,减少“猪周期”价格信号滞后的负面影响;

第五,强化对猪肉消费新趋势和新特点的把握,加快研发占领猪肉预制食品、高端猪肉产品等新消费市场,推动我省生猪产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