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丨赵锐: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发力点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18-10-25 15:53
“硬科技”如何成为“硬产业”?这是困扰陕西多年的问题。丰富的科技资源不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导致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是陕西及西安培育新动能的一大“痛点”。
【一】科学家难以变身企业家
为推动产学研结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痛点”,这些年做了很多努力。推进科技资源统筹、科技体制改革等等,形成了“一院一所”模式,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离预期还有很大差距,科技资源潜在的生产力还没有更充分地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一项技术体系催生一个产业链条甚至产业集群的案例还太少,像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院的成功范例更少。
为什么“一院一所”模式难以在更大范围有效推广?原因很简单——具备企业家素质的科学家万中无一。无论西安光机所,还是西北有色院,在十多年前推动体制改革走向市场,这个具有冒险性质的创新,都是由院所高层的“领头雁”勠力推动的。而冒险、创新,甚至英雄主义情怀,正是一个优秀企业家的基本素质。
但不是所有科研院所都拥有这样的“领头雁”,也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能像爱迪生、贝尔一样,既精于科技研发,又善于经营管理。所以,推动产学研结合,不是推动科学家变身为企业家,也不应该推动科学家成为创业者。产学研结合仅从科技端发力,在“学”与“研”上琢磨,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一院一所”的支撑是市场主体
对“一院一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容易忽略成功背后的支撑力量——企业。其实,站在西安光机所背后的有中科创星、西科控股等3家企业,支撑西北有色院模式的是西部超导、西安赛特等28家控股参股企业。正是依靠这些市场主体,“一院一所”才完成了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了产学研结合。
所以我始终认为,在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上,找准发力端才是关键。比如硬科技,社会更多在关注光机所的米磊博士,并不了解站在他背后的李浩,以及中科创星的投资团队。同样,当年用房产、汽车做抵押,筹资组建西部超导的那些人,也没有多少人知晓。
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关键在“产”,核心在企业。“学”与“研”是陕西及西安的强项,但产业和企业却是短板。因此,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效果,取决于对发力端的选择。只在科研机构的强项端发力,容易造成“剃头挑子一头热”,也很难快速培育出更多具有企业家素质的科研人员。
同样,建设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科技研发中心、技术创新联盟等等,如果没有与之紧密对接的企业参与,都难以持续发挥效应。
【三】科学家和企业家“手拉手”
在《企业家——经济增长的国王》一书中,对科学家与企业家的作用分析精准。科学家和科技人员的作用,是创造新的技术和产品;而企业家的作用,则是将这种技术创新引入生产、供给消费、创造市场。
科学技术由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是通过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来完成的。换言之,脱离了企业和企业家的参与,任何产学研结合的行为都将无疾而终。只有推动科学家和企业家“手拉手”,才能有效解决“懂科技的不懂经济,懂经济的不懂科技”的“两张皮”问题。
所谓“术业有专攻”,任何领域的跨界合作与融合发展,都必须秉承“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的基本原则。就像你不可能把一个企业家培育成科学家,同样,你也很难把一位科学家塑造成企业家。
但如果两者频繁交往成为朋友,企业家就会不断深入了解科学家的技术创新,就有可能激发出敏感的市场判断,进而形成务实合作。并通过市场反馈来影响科学家的技术创新,不断改进产品扩大市场,再将部分收益投向新的技术研发——这才是具有实际经济价值和社会贡献的产学研结合。
【四】围绕企业需求施策
因为几乎全部的学研资源都在体制内掌控,所以政府在产学研结合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这一特征决定,产学研结合的水平和程度,取决于政府行为的创新力度。
但政府本身的性质又决定了不能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所以,很多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创新,很难保证经济或商业价值,这也是很多科研机构改制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主要原因。
因此,产学研结合的政策发力点,除了继续专注于体制“松绑”,释放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活力外,还应着力弥补“产”的短板。在这一端口,政府应从主导转为帮助的角色,把主导权交给市场和企业。
激活科技大市场,就必须激发企业和企业家的热情与信心。企业最关注的是优质资源和市场空间,这两点是企业利润的根本保证,也是调动市场热情的主动力。因此,政策体系也应围绕这两点展开布局。
一是加快体制释放,推动最优质的科技资源、行业垄断性资源走向市场,尽快形成“赚钱效应”,调动全社会投资热情。
二是加快市场开放,对重点技术产品实施政府采购、特许经营、补助奖励,优先提供本地市场空间。
三是加快信息开放,着力解决科研机构与市场主体的信息对称,让科研人员及时了解市场需求,让企业充分掌握科技研发动态,通过实现信息对称,推动科学家和企业家“手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