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丨张涛:沿黄城镇带建设重点是生态与文化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18-08-28 10:31
编者按:2017年8月28日,一条沿着黄河西岸串联陕西4市12县50多景点,全长800余公里的高颜值公路“沿黄观光公路”通车。沿黄公路开通一年来,给沿线的地区发展带来巨大改变,西部网、陕西头条特别邀请专家学者,就沿黄公路周边发展建言献策。
沿黄生态城镇带建设的重点是生态建设与文化传承
张涛
2018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将加快推进沿黄生态城镇带建设作为增强区域发展活力的一项重要任务。沿黄生态城镇带是一条因河,因路而促进规划建设的城镇带。沿河则需要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因路则需要强化发展的基础设施。城镇带建设离不开人的聚集和产业发展的基础。
沿黄生态城镇带依托沿黄公路为轴线,纵贯我省关中、陕北两大区域,成为除包茂高速外,纵贯我省南北方向发展的一条次轴线。长期以来,我省依托陇海铁路、西包铁路和连霍高速、包茂高速、京昆高速、福银高速、沪陕高速、十天高速等交通干线为发展轴,规划建设城镇带。
虽然我省沿黄公路开通后,促进提升了黄河沿线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但其大范围内是黄河丘陵沟壑及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艰巨。
加之沿黄段县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大,产业基础薄弱,人口不够集中,一些县还是深度贫困县等因素,沿黄生态城镇带没有处在我省城镇带建设的主轴线上,不是我省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区域,但推进沿黄生态城镇带建设对于促进解决我省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却具有重大意义。
如何推进沿黄生态城镇带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经济带调研时强调,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把握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这为我们推动建设沿黄生态城镇带提供了思想遵循。
推动建设沿黄生态城镇带首先要处理好我省城镇带建设的主轴与次轴的关系,重点区域与一般区域关系,城镇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与开发的关系,突出特色示范与协同发展的关系,避免以次废主,人为过度城镇化。
沿黄生态城镇带建设重点任务是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文化传承。要坚持生态优先,文化传承的原则。建设城镇带要统筹做好规划,促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融合,特别是各市县在制定实施《沿黄城镇带规划》时,要与《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与《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沿黄城镇带规划》的目标、要求,相融合、衔接。要发挥西安、渭南、延安、榆林对沿黄城镇带的带动作用,支持将韩城、绥德、神木、府谷建设成为沿黄城镇带的经济增长带动极。
沿黄生态城镇带多处在生态环境脆弱区,不同于平原地区,这里人口密度小,村庄分散,要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避免过度移民搬迁和人为城镇化造成的过度开发而带来的环境恶化。 对于人口相对集中,资源秉赋较好,人口规模大于1000人的村作为重点社区规划建设;人口规模小于1000人,大于500人的作为中心村规划建设;人口规模小于500人的作为自然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
要加强沿黄城镇带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韩城、府谷支线机场建设。加快修建延安—榆林的高铁和榆林—清涧—延川—宜川—黄龙-蒲城的高速公路,形成陕北与关中的快速通道。同时,要进一步建设并完善由包茂发展轴到沿黄发展轴东西方向连接的快速交通通道,支撑沿黄城镇带建设。要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点亮沿黄公路,使其成为美丽、安全、富裕的民生之路。
要夯实沿黄生态城镇带的基础产业。鉴于沿黄生态城镇带历史文化遗址与黄土高原传统村落遗产丰富,有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要加快制定《沿黄生态城镇带历史文化遗址与传统村落保护规划》,重点支持吴堡、绥德、佳县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与黄土高原传统村落保护。
在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方面要坚持高起点规划,处理好“旅游+”即旅游的产业化问题,以及“+旅游”即产业的旅游化问题。构建旅游产业功能的“全域化”而不是全域的“旅游化”。要加快建设沿黄公路吴堡、绥德、佳县、神木、府谷的观光服务区,在重点观景区建设配套停车场、公厕、充电桩、汽车营地等基础设施。
在西安—韩城城际轨道、延榆高铁开通后,要迅速支持在韩城、延安、榆林、神木、府谷发展汽车租赁和共享租货服务业。沿黄景区建设要将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要促进沿黄生态城镇带生态、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将旅游服务业打造成为沿黄生态城镇带富民的基础产业。要进一步结合当地农业资源,发展特色现代农业。要引进支持发展小米,红枣,土豆的深加工产业。形成具有沿黄生态城镇带显明特色“生态文旅农”的现代产业体系。
要加强沿黄生态城镇带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要进一步加强陕蒙、陕晋沿黄生态综合治理机制,将沿黄生态城镇带建设成为跨省合作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快出台《沿黄生态保护条例》,建立我省市际间、县际及跨省合作的沿黄生态综合治理机制、体制,将沿黄生态城镇带建设成为国家级黄河生态文明创新示范区和彰显黄河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
(作者系政协陕西省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统一战线智库专家、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