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工智能更好服务民生
来源:陕西日报 2018-11-09 09:28
人工智能,快跑 新华社发(商海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强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结合,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未来科技走进百姓生活描绘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人工智能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合作的产物,具有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民生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去年7月,国务院专门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重点对2030年以前的我国新人工智能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保障措施进行系统规划和部署,确立了“三步走”发展目标。全国多个省市也分别就发展人工智能作出了规划和指导意见。国有企业和大型私营企业在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方面有的已经形成规模,并走在了前列。
目前,虽然人工智能没有普遍进入百姓视线,但在一些地区、一些部门和领域已经出现“智能模式”。今年2月22日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上海市就在徐汇区启用了“人工智能首席服务官”新岗位,尝试以此方式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在企业行为中,富士康批量使用机器人,马云的无人餐厅开业,京东无人超市运营,阿里无人加油站启动,百度无人汽车问世,等等。这种人与机器结合或机器“单打独斗”的智能服务模式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生活。
有专家分析认为,未来10至15年内,人工智能至少将催生七大科技类新职业,即数据侦探、数字裁缝、网络城市分析师、边缘计算大师、量子机器学习分析师、增强现实旅程建造师、算法分析师等。这是我们能够预测到的,还有更多我们现在想不到但未来一定会出现的科技职业。人工智能技术普遍运用于民生,不仅能够降低人们的劳动成本,减少危险职业的伤害率,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让更多家庭和个人享受到高品质的现代生活。在20世纪,日本科幻小说作家就开始描绘这种智能技术融入家庭生活的情景,他们认为,未来只要对智能机器人或智能设备输入任务指令,很多需要人类做的家务就可以由智能产品来代为完成。
人工智能产品是没有人类情感的“动物”,在研发和使用方面会遇到一些道德及伦理问题,甚至还会涉及法律问题。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我们未雨绸缪,加快研究监督制约机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让人工智能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发展人工智能是国家战略,关乎社会进步、百姓福祉,是最能体现先进科技水平的领域。如今,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探索已处于世界前列,有些技术甚至进入了无人区。我们需要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好、运用好,让民众从中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文/张凤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