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

【脱贫故事】猪倌卫保堂的脱贫故事

来源:延安市黄龙县融媒体中心 2020-10-12 17:04

“真要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感谢政府这些年来对我家的关心,还有这些帮扶干部几年来的真帮实扶!因为他们才让我有了动力,才让我家能这么快地摆脱贫困……”回顾奋斗在脱贫致富道路上的这几年,家住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县白马滩镇灵火村的卫保堂感慨地说。

今年56岁的卫保堂是白马滩镇灵火行政村上湾组人,家中共有8口人,妻子体弱多病,母亲长期患病,一直要靠药物维持,医药费用开支较大,两个儿子没有一技之长,加之白马滩镇整体耕地较少,卫保堂家也不例外,全家土地收入微薄,种种原因使得家庭经济负担较重,生活一直处于贫困状态。

2014年,在精准扶贫全面实施之际,经过镇村甄选,卫保堂一家成为精准扶贫对象。几年来,在各级政府和社会人士的帮助下,卫保堂夫妇重振精神,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借助精准扶贫政策东风,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成为其他贫困户学习的好榜样。

东风吹来精神振

十年前,卫保堂和妻子做了几年的豆腐,但因缺乏技术,加之对市场的销售行情不了解,时赚时赔,收入难以维持。一次偶然的机会,卫保堂参加了黄龙县畜牧局组织的养殖培训班。回到家后,他仔细分析了村里的情况,考虑再三,卫保堂毅然决定改行,发展规模化生猪养殖。

2014年初,在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并获得支持的情况下,卫保堂初建了40平米的猪舍,买了20头小猪。本想着好好赚点钱,改善下家庭生活环境,可万事开头难,在养猪初期,他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是一个接一个。资金、经验、技术样样短缺,最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由于初期不懂养殖技术和防疫知识,所养的小猪全部死掉了,家里仅有的积蓄也都赔了进去。

就在卫保堂一筹莫展的时候,一场全国上下迅速掀起的精准扶贫战役打响了。镇村干部以及帮扶干部来到了他家,村党支部书记王卫东坐在他家的炕头上,和他谈起了未来的打算,并向他介绍全县精准扶贫工作的情况,以及像他这样条件的人家是否能够纳入贫困户及所享受的政策。听了王卫东的仔细讲解,卫保堂的眼前突然一亮,他似乎看到了新的希望。正身处逆境中的他感到精准扶贫就是扭转自己困境的一次绝佳机遇,他下定决心要在镇村干部以及帮扶干部的帮扶下,振奋精神、重拾信心,争取尽快走向更加幸福的新生活。

真帮实扶动力足

卫保堂决定大干一场,开始新一次的养殖。前一次的养猪失败虽然损失了资金,但让他学到了不少经验。在镇村干部和帮扶干部的支持和鼓励下,卫保堂继续买了40头猪仔饲养。放心不下的卫保堂经常半夜去猪舍看看,观察猪的睡眠和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找来兽医诊断治疗。特别是到了夏天,猪舍温度高,空气湿度大,不仅容易造成猪的腹泻,而且会引起猪群的转群应激,发病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在镇村组织下,卫保堂通过多次外出观摩学习现代化养殖场后,受到了很大启发,系统化的猪栏、漏缝地板、饲喂设备、饮水设备、降温保暖设备、清洁消毒设备、粪便处理系统,自动化的养殖流程,让他对科学养猪有了更多想法。回家后,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卫保堂申请办理了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进行扩大养殖规模和科学的圈舍改建,通过苦心钻研和实践,总结出了一套绿色科学的养殖方法和技术,成了村里的养猪能手。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卫保堂的精心照料下,30头猪顺利产出猪仔,育肥出栏。但销售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遇到猪市低迷、行情不好的时候,如何把生猪和猪仔转化成钱?这时候,“四支队伍”和帮扶干部主动帮他联系镇政府,镇政府决定销售扶贫,帮助其向辖区内食堂、菜店、周围市县进行推销,不仅增长了销量而且拓宽了销售渠道。2019年,白马滩镇就帮其推销卖掉生猪50头、猪仔200余头。

目前,卫保堂家猪棚占地已达到400平方米,饲养生猪110余头,其中母猪16头,猪仔64头,存栏猪30头。按照一头猪仔1100元计算,猪仔可增收6.4万元,存栏猪在中秋前后出售,一头平均3000元,可收入9万元。

政策延续酿幸福

按照“脱贫不脱政策”的规定,卫保堂家近年来享受到产业补贴、光伏补贴等各类扶贫政策补贴资金共达5万余元,使其扩大养猪发展规模。2019年底,白马滩镇党委书记赵勇刚再次来到卫保堂家中查看猪场的发展规模,卫保堂当场演示了喂养、消毒、打疫苗、打扫猪舍的过程,在场人员纷纷称赞这个项目选的对、选的好。临走时,赵勇刚鼓励卫保堂,一定要撸起袖子加油干,美好生活在不远处等着你。

卫保堂正在猪舍里给猪仔喂食

卫保堂家的存栏猪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