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铁十四号线一期工程主体结构全线洞通 助力绿色出行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0-05-27 16:08
西部网讯(记者 贺桐 通讯员 陈业青 王建锋)今天(5月27日)上午,西安地铁十四号线一期工程主体结构全线洞通。作为第十四届全运会的重点配套工程和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进军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重点工程,西安地铁十四号线工程全线建成后,除了服务于全运会外,还将直接联结机场、空港新城、火车北站、国际港务区,助力大西安建设。
"标准化”筑牢履约基础
4月14日,港务大道站、贺韶村站主体结构分部工程顺利通过验收;5月3-4日,“贺终区间隧道二衬”与“港贺明挖区间正线”先后顺利实现洞通;5月14日,港贺区间、出入场线明挖段以及暗挖段土建主体结构工程浇筑施工全部完成,为实现轨道贯通奠定了基础。“这与项目部抓牢做实防疫,有序复工密不可分,也与一直以来推行标准化管理息息相关。”西安地铁十四号线3标项目经理石艳军说。
标准化是项目高效履约的法宝。在项目工地上,规章制度,标识标牌、物料摆放、人员出入、降尘除霾.....处处体现着标准化的成果。在安全生产方面,项目部建立健全安全组织机构,成立项目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明确目标,制定制度,落实责任。同时,不断强化安全培训,安全小喇叭工地无死角声声“呐喊”,加强工地巡察整改,编制了各种应急预案,组织多次应急演练,提高安全意识,保障安全生产。
在质量管控方面,项目部制定了“首件验收制"、质量“三检制"、质量巡查制、质量岗位制、质量追溯制、履约考评制等详细的制度,要求各工区严格执行,从源头上杜绝质量事故的发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标准化的要求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更加严格。”石艳军说。自复工以来,项目部坚持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统筹协调现场资源配置,强化现场管控力度,坚持“强党建就是强发展”理念,为工程建设“提档加速”,快速掀起了施工热潮,多个节点目标相继完成,受到了各方的一致好评。
“信息化"助力智慧施工
“新基建”对工程的智慧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走进3标项目工地,智慧因子气息扑面而来,听到看到的有语音播报安全提示、实时监测空气雾霾指数、无人机跟踪监督项目进度、人脸识别进入工地、VR安全体验馆......“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创建智慧工地,有效提高了项目建设和管理水平,使项目建设的安全和质量更有保障。”项目技术负责人王振坤介绍道。
如今,施工人员若是遇到了技术难题,只要拿出手机,扫一扫现场布设的二维码,就能看到技术、安全、质量、环保及物资设备等各种标准要求和相应的操作方法。项目部还成立了BIM小组,建造信息模型,将传统二维转化为三维、四维应用,发挥VR、AR可视化技术,详细呈现项目每个施工部位的信息,实现项目管理的沙盘化和智慧化,为项目高质量管理提供更加详实直观的依据。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项目部利用基坑边坡稳定模拟软件,对关键部位开挖和基坑放坡开挖进行模拟,实现了开挖的经济性和高效性。利用工程分析软件,对地层及周边地层情况建立分析模型,通过施工情况及监测结果反馈研究成果,实现了工程重大安全风险理论结合实际的管控。此外,项目部还研发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将重要工作和日常工作模块化、固定化、标准化,实现了对各项业务的高效、及时、无纸化、共享化及标准化的管理。
创新技术打造绿色工程
2019年,葛洲坝集团参与投资建设的合肥高新区综合管廊工程PPP项目及武汉轨道交通27号线两个重点工程顺利履约,取得葛洲坝集团业务转型的重要成果,也为西安地铁十四号线项目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王振坤介绍说,在西安地铁十四号线工程车站及明挖区间主体结构侧墙施工中,项目部采用的新型整体三角组合模板体系,就是在合肥管廊和武汉轨道交通工程中使用过的技术。
同时,葛洲坝集团主动配合治污减霾工作,自主研发的一种自动洗车平台系统,可满足地铁施工车辆出渣自动冲洗。自主研发的一种施工场地自动喷淋降尘系统,可以实现温度、扬尘双控,同时确保土方作业全湿法施工。这些新的技术手段结合绿网裸土覆盖、移动式作业面雾炮机等环保设备,实现了涉土作业区全覆盖降尘处置,确保“零扬尘”施工。同时,应用高分子化学泥浆,实现自动降解,确保“零排放”施工。“我们紧贴绿色环保的时代主题,在项目建设中大力进行技术创新,在施工技术措施和施工、设计方案上提前介人进行优化。”王振坤说。
“距离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的举办,只剩下一年时间。”石艳军坦言,项目部有压力更有信心,“我们将充分发挥优势,继续严格推进标准化、信息化,创建安全文明工地、绿色环保工地、智慧工地的‘两化三创’,不断迎难而上、克难攻坚,努力将西安地铁项目打造成绿色示范工程,助力市民绿色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