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

长期接触重金属易致“帕” 医学专家称不要怕

来源:西安新闻网 2020-04-09 19:24

目前,帕金森病已成为仅次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的致残性疾病,被称为“老年人的第三杀手”。

“帕”了不要怕

据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王学廉教授讲,全球约有500万帕金森病患者,中国患者占世界近一半。在中国,每100个老年人中就有1名帕金森病人,并且预计每年新增病患10万人。

患者姚先生今年52岁,病程已有18年,主要症状是肢体震颤僵直、行动迟缓。去年姚先生不慎摔倒,导致左侧股骨颈骨折,在骨折康复期间卧床时间长,帕金森病症状更加严重。由于长期无法进行康复训练,他的踝关节已经变形,行走时双侧脚后跟无法着地,难受异常,每天都挣扎在痛苦中。

3月上旬,排除了新冠肺炎感染的可能,后,由王学廉教授、李楠医生、汪鑫医生实施了双侧可充电脑起搏器手术。近日开机调试后,姚先生的震颤症状完全消失,僵直与运动迟缓症状明显好转。王学廉教授表示,之后经脑起搏器的不断刺激与参数调整,姚先生的帕金森病症状还会再不断好转,最大限度接近正常人。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王学廉教授共完成了十余例脑起搏器手术,其中姚先生是首例患者。除了日常门诊、手术、科研工作,王学廉教授还对患者进行4场线上科普教育,对基层医生进行3场线上教学,内容涵盖帕金森病的内外科治疗与全程管理、康复训练教学、衣食住行注意事项等等,广受患者与医生好评。

王学廉教授说,帕金森病是典型的慢性病,其起病隐袭、病程迁延、症状复杂、呈渐进性。作为一种终身疾病,帕金森病症状繁多,不仅有“抖、僵、慢、走不稳”等运动症状,还存在便秘、抑郁、智能减退、疲劳、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让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可能失去工作能力,更甚者会失去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承受着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与负担。

王学廉教授表示:“帕”了不要怕,帕金森病的治疗目前主要包括药物、外科手术、康复锻炼等三个方面。药物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首选,脑起搏器手术治疗则是在帕金森病程中特定的时间窗对药物治疗重要、有效的补充。随着现代神经外科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提高,脑起搏器手术(脑深部电刺激、DBS)在治疗帕金森病的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唐都医院神经外科1997年10月成立“帕金森病”专科病区,在国内率先开展“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1999年在立体定向毁损手术的基础上,唐都神外开展了第一例脑起搏器手术治疗帕金森病,并获得成功,至今已有20年多历史,共完成了数千例手术,为诸多功能性脑疾病患者减轻了痛苦,提高改善了生活质量,并且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

王学廉教授提醒:“有很多帕金森病患者在患病初期并不重视,导致症状越来越严重。帕金森病需要早期“细水长流、不求全效”的服药,也需要适时进行脑起搏器手术,手术可以减少帕金森病症状波动,延缓病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帕金森病的手术治疗中,一定要全面评估运动症状、认知功能、精神心理状态等,明确临床诊断,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再进行精准的手术、精确的调控,才可能保证手术效果。”王学廉教授强调说。

长期接触重金属易致“帕”

帕金森病是一种脑部神经病变。由于中脑黑质多巴胺细胞大量死亡导致多巴胺合成减少,导致乙酰胆碱功能亢进,出现震颤麻痹,导致多动或者运动不协调。

王学廉教授说,帕金森病的确切病因至今未明,年龄老化、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均可能参与多巴胺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过程。该病多在60岁以上发病,并且发病率与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衰老被认为是帕金森病的主要因素;大约有10%的帕金森病患者有家族史,但遗传因素并不大;杀虫剂、除草剂、长期接触重金属也可能是帕金森病的发病原因。

帕金森病目前无确切的预防方法,但做到以下几点可能会减少帕金森病的发生:

一、防治脑动脉硬化,重视老年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脑动脉硬化等)的防治;

二、远离有毒物品,避免接触有毒化学药品,如杀虫剂、除草剂、农药等;

三、加强体育运动及脑力活动,可以延缓脑神经组织衰老;

四、适量的绿茶和咖啡对预防帕金森病也有一定益处。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王超 张黎娜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