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成了新名校 大学南路小学分校让生源纷纷回流
来源:西安新闻网 2020-03-30 22:49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郝钟毓 摄
从过去招生时一个月都招不满, 到如今学区内生源抢着回流,大学南路小学分校只用了短短数年时间。在我市“名校+”工程的推动下,大学南路小学和分校在深度融合中形成了“一个校长、两个校区”的管理新格局,美丽崭新的校园、优质的教学质量、丰富的学生活动,让分校迅速从“+”校成长为一所家长和学生眼中的新名校。
学区被划到大南分校 家长由担心转为高兴
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就职于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的工程师张先生也不例外。张先生深知优质教育资源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然而在新的学区划分中,原本学区属于大学南路小学的西安光机所,被分到了位于水文巷的分校,这让张先生和同事们十分担心。
“大学南路小学分校过去是省建三小,后来更名为太白路小学,听说过去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学校硬件设施也一般。我们怕分校的老师教学水平不高,会耽误孩子。”张先生言明了顾虑。得知家长们的顾虑后,大学南路小学分校主动组织家长们到校参观,当看到学校新建的美丽教学楼、漂亮的操场、多样的部室、温馨的教室、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后,家长们的担忧少了许多,特别是得知分校和本部是深度融合、本部的许多骨干教师都被派驻到分校教学、分校的省市区各级教学能手层出不穷后,家长们的顾虑更是一扫而空,都为孩子能在分校上学感到高兴。
从一个月都招不满学生到“排长队争着上”
大学南路小学校长李茵给记者分享了一个故事。过去,大学南路小学分校的前身省建三小的学区内学生流失非常严重,在每年招生时,用1个月时间还招不满。而就在学校挂牌“大学南路分校”的第二天,附近家长们就排长队争着报名,在招生启动的第二天就招满了学生。
“看到这个情景,我们的内心是非常感动的。”李茵坦言,在当时的情况下,融合才刚刚开始,分校的教学质量还没有明显提升,“但家长们就是如此信任我们,愿意将孩子交给我们,这对我们是深深的认可,也是沉甸甸的嘱托,我们感到肩上的责任很大,一定要把分校办好,决不能辜负了政府和市民的期望。”
李茵说,学校制定了名校+章程,建立了一个集规范的校本研修管理、满足教师个性化提升需求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教研形式由学校单一的“散”,走向联校教研的“集”,走向多元,有力促进了名校+校本研修内涵发展。
“我们和校本部在深度融合中形成了‘一个校长,两个校区’的管理新格局。”大学南路小学分校校长张云云告诉记者,在“名校+”教育联合体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影响下,分校的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社会赞誉度越来越高,大量学区学生回归,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已经成为学生和家长中的“口碑”学校。
一组数据对比鲜明:2014年9月,大学南路小学分校有19个教学班,853名学生,其中学区内学生300多名,只占全校学生数的40.3%,60%都是周边务工人员子女,大量学区内学生外流。到2019年,学校教学班已增加到29个,1500多名学生,学生人数实现了翻倍,学区内生源纷纷回流。而教师们的成长速度也非常快,近几年学校先后有2人获省学科带头人称号,5人获省教学能手称号,12人获市区级教学骨干、能手、新秀称号。
“名校+”为教师成长搭建了广阔平台
“‘名校+’为我们的成长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大学南路小学分校语文老师李媚说,她自2001年师范院校毕业后就来到省建三小工作,当时校舍条件艰苦,教研氛围也不浓,学校为老师提升专业水平提供的帮助十分有限,生源质量和家长认可度都不高。而如今,学校硬件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师生们工作、学习有了令人羡慕的好环境,更重要的是,学校为老师们的进步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平台。2019年,她荣获“省级教学能手”荣誉称号,还在我省“丝路之春”当代名师大讲堂上授课,“这是非常难得的学习和进步机会,此前本部和分校的老师们将我的课听了十多遍,反复为我打磨,才有了最终的成绩,而教师业务水平不断进步,受益最大的还是我们的学生。”李媚说。
据了解,办好家门口的学校,是破解“择校热”的关键。我市深入实施“名校+”工程,已组建市级和区县级“名校+”教育联合体904个,惠及学生97万人,这一举措较快地提升了一批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今年内我市将新组建市级“名校+”教育联合体68个,为“名校”增加编制,提高教师交流比例,不断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燕 马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