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博物馆保存着中国最古老的“电影”
来源:甘肃广电总台·华夏文明导报 2024-06-13 09:25
6月12日,由中共庆阳市委宣传部、庆阳市文旅局主办,中国甘肃网承办的“香约庆阳·包容天下”2024全国百家网络媒体庆阳行活动采访团走进环县道情皮影博物馆,近距离感受、接触、学习“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环县道情皮影戏。
“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皮影戏,又称灯影戏、纸影戏等,是一种集表演、歌唱、绘画、雕刻、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的古老的综合性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被誉为中国最古老的“电影”。
环县道情皮影,是秦陇文化与周边族群文化相融合、古老的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相传产生于宋代,民间俗称“灯影戏”、“小戏”、“老道情”。她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中,采取“借灯、传影、配声以演故事”的手段,“集中华皮影之大成,撷当地道情曲艺之精华”,融民间音乐、美术和口传文学为一体,成为当地人民倾诉情感、丰富文化生活和承担祭祀、过关、还愿、节庆等习俗的综合性艺术。
环县道情皮影演出以灯光下的“纸亮”或“布亮”为舞台,五六个人组班即可,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忙而不乱。挑线者俗称“前台”,他一人兼演唱、道白和挑线表演,后台几人每人掌握二三件乐器进行伴奏,同时兼顾次要角色道白、应声和嘛簧帮腔,配合默契,井然有序。
皮影是环县道情皮影的主要表演道具,俗称“线子”,用牛皮刻制,造型极为丰富精美。皮影人物造型按戏曲的生、旦、净、丑行当设计,体现出头大身小、上窄下宽,手臂过膝的特点。雕刻则借鉴了民间剪纸的传统手法,按照制皮、过样、雕刻、着色、出水、装订等工序进行。
道情皮影演唱和伴奏的音乐源于道教的俗曲道情,为徵调式,有“伤音”和“花音”、“慢板”和“飞板”之分,曲牌体和板腔体并存,清唱与伴奏相间,其音调或高亢激扬,或婉转流畅,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特别是前台领唱、众人合声的“嘛簧”最具有艺术感染力,一唱三叹,娓娓动听,构成了环县道情皮影不同于其他地方戏曲的一大显著特点。伴奏的乐器主要有渔鼓、简板、四弦、笛子、笛呐、唢呐、甩梆、铜锣、干鼓等。
如今环县境内仍有42家道情皮影戏班,380多名演出、雕刻艺人,并且已经形成了以环县为中心,延伸至周边县区的分布格局,成为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原生态艺术群体。
环县道情皮影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一座综合各流派与陇东特色的皮影博物馆,博物馆藏品陈列展出500多件,是从全县筛选整理出的明清时期的皮影精品佳作。除精品展外,在馆内还可全面了解环县道情皮影音乐、皮影民俗、剧目、日常业务和图片管理资料,能近距离欣赏皮影的雕刻制作过程,更可以观看皮影艺人现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