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务实行动坚定践行多边主义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025-11-13 10:13

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0月31日在韩国庆州举办,图为庆州的新闻中心外景。 新华社记者 姚琪琳摄

习近平主席日前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发表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提出“五个共同”,即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共同营造开放型区域经济环境,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共同推进贸易数字化绿色化,共同促进普惠包容发展。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重大主张,高瞻远瞩、掷地有声,有力对冲逆全球化的论调,为亚太地区携手共进、融通发展指明了路径。以行践言、以实促建,面对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逆流,中国始终坚定不移做多边主义的践行者、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建设者、全球发展事业的贡献者,不断为世界经济稳定复苏贡献中国方案。

坚定高举多边主义旗帜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推动金砖机制、上合组织、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平台发挥更大作用。今年9月,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全球治理倡议,旗帜鲜明地呼吁各国“践行多边主义”,携手共赴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未来。当月,中国宣布在世贸组织当前和未来谈判中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进一步彰显了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立场和大国担当。10月,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越是风高浪急,越要同舟共济”,系统阐述了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等重要主张。这些重要主张和举措相互呼应、层层递进,清晰展现了中国坚持多边主义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系统思考和坚定决心。

倡导开放型区域经济环境。当前,区域经济呈现出以排他性、阵营化为特征的单边主义倾向。对此,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致力于构建平等、普惠的开放型区域经济环境。具体而言,中国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高质量实施,打造了全球最大的区域性自贸区,并通过在原产地规则、贸易便利化等关键领域的制度创新,为区域内企业构建了更加高效透明的贸易环境。同时,中国积极寻求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并以实际行动推动国内规制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协同,为不同区域协定的兼容性与衔接性创造现实条件。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动产能合作与基础设施联通,形成了超越地缘政治划界的共同利益网络。这种以发展为导向、以联通为手段的区域协作模式,有效消解了封闭性“小圈子”政治的经济基础,为构建“链与链”相接而非“圈与圈”对抗的区域经济协作新格局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增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刻重构的背景下,产业链供应链“断链脱钩”风险持续累积。中国始终强调加强政策沟通协调,倡导协同联动的解决方案,致力于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增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在具体实践中,中国通过主办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发布《全球供应链促进报告》等举措,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提供平台与路线。同时,中国与东盟签署的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将合作范围扩展到了供应链互联互通等领域。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老铁路、雅万高铁、中蒙俄经济走廊等标志性项目的建设,有效打通地区联通瓶颈。此外,中国还持续推动陆海新通道与数字化口岸网络建设,不断优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水平,为构建开放稳定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推动贸易数字化绿色化转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化与绿色化日益成为全球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在贸易数字化方面,中国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国际贸易全链条融合创新,加快推广无纸贸易、智慧海关、跨境数据高效流动等。同时,中国积极倡导共建开放包容的数字贸易规则体系,推动各国在数字身份认证、电子单据互认等领域实现互联互通,为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提供制度性便利。在贸易绿色化方面,中国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绿色贸易壁垒和单边环境标准,主张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加强绿色产业合作,推动清洁能源技术共享与绿色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

推动全球普惠包容发展。中国始终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坚定践行者,通过深化南南合作、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等一系列务实举措,中国系统帮助发展中国家破解基础设施滞后等发展难题。同时,中国持续优化国际贸易与发展政策中的普惠性安排,通过实施关税优惠、加强能力建设、推动技术转移等方式,切实增强各国内生发展动力,为构建共同繁荣的全球发展格局贡献中国力量。

明年中国将担任东道主,在深圳举办APEC第三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将继续高举多边主义旗帜,以开放包容纾发展之困,以联动融合聚合作之力,以互利共赢汇进步之势,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经济日报记者 涂 红 作者系南开大学APEC研究中心副主任、天津市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中心区域与国别研究部首席专家)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