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基石 | 海上天路,让天堑变通途
来源:国资小新 2023-01-08 10:32
小新说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2022年12月28日起,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制作的系列纪录片《大国基石》,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连续播出,聚焦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各领域的新实践新气象,集中展现新时代的奋斗者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奠定幸福基石;盘点国之重器与民生保障的密切联系,多视角、多层次、立体化呈现国资央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使命担当和非凡成就。
今天为您带来第七集《海上天路》,看基建狂魔如何跨越大海,让曾经的海上天堑被海上天路勾连起来,真正实现从天堑变通途。
跨海大桥、跨海通道,形成一条条海上天路,让一个个湾区连通提速,提升沿海地区交通能力,助力湾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广东 珠海 桂山岛一座拥有深海渔业养殖的小岛,与香港隔海相望。桂山的海鲜大多销往香港,以往陆路运输3小时,水路运输10多个小时。
由中交集团、中国中铁、中国铁建承建的港珠澳大桥通车后,从香港至珠海、澳门陆路车程缩短至45分钟,构建出“一小时交通圈”。
广东 中山施工者正在上演“空中芭蕾”,为悬索桥主缆的398根索股钢丝,戴上结合紧密的“紧箍咒”。这是“港珠澳大桥”之后,横跨伶仃洋的第二座大型跨海工程,由中交集团参与建设的连接深圳与中山的深中通道。
广东 珠海 牛头岛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E21管节,其下沉和水下对接工作正在进行。这座双向八车道的海底隧道,拥有世界上最宽的巨型沉管,其单节沉管重量达8万吨,一节一节沉入海底,连成一条完整的隧道。
桥梁+隧道,这对组合的成功经验,源自多年前的港珠澳大桥。港珠澳大桥的岛隧工程,超越了以往项目的技术极限,几乎是“从零起步”。
400余项授权专利,34次“深海之吻”,这座跨海桥隧工程,以“中国标准”“中国装备”完成,为“中国制造”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也成为世界沉管隧道领域的领跑者。
经过40小时连续作业,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E21管节,成功完成水下对接。
未来这座由世界上最大跨径的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世界上最高通航净空尺度的跨海悬索桥、以及双向八车道的海底隧道,组成的跨海通道将会全线贯通。深圳到中山的陆路通行时间,由两小时缩短为30分钟。
广东 深圳“深圳科创+中山智造”,这一融合格局正逐步构建。借助深中通道这一交通枢纽建设,中山这座珠江西岸的城市,正在谋求经济结构适应性调整,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外溢承接地。
辽宁 大连湾由中交集团参与施工的中国第一条北方跨海沉管隧道,正在打通大连湾两岸的经济血脉。20个月、18个航母级管节的精准安装,创造出世界跨海沉管隧道建设史上,安装速度最快、用时最短的新纪录。C形大连湾也将补上最后一笔,连成一个O形闭环,两岸通勤由1小时减至10分钟。
福建 平潭世界三大风口海域之一,曾经的“建桥禁区”“魔鬼风区”。由中国中铁、中国铁建设计承建的海峡公铁大桥的通车,不仅连接了福州长乐与平潭,也成为世界最长、同时通行公路和铁路的跨海大桥。平潭与长乐、福州老城区互联互通形成了“半小时生活圈”。
福建 泉州湾由中交集团、中国铁建承建的福厦铁路泉州湾跨海大桥,能通行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即将实现“跨海不减速”目标,开启世界高铁跨海的新时代。同城圈优势、一体化协同发展,正成为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浙江 宁波由中交、中国中铁参建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将沪杭甬三地路网格局,从U字形变成了A字形,沪甬两地进入“2小时交通圈”。
上海仁济医院的主任医师,能够每天往返宁波和上海,两地医疗资源真正实现了共享。各类高端产业项目和创新要素,正加速流向长三角南翼,杭州湾两岸也迸发出蓬勃活力。
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粤闽浙沿海城市群,这些对外开放前沿大湾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着强劲动能。
《大国基石》首批播出13集,包括《气蕴华夏》《城市绿心》《追风逐日》《聚能动力》《智连未来》《绿电动脉》《海上天路》《强国之翼》《北斗巡天》《乌金奇迹》《天河筑梦》《一江碧水》《化生万物》等。
12月28日起,《大国基石》每天18:20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敬请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