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丨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正在形成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1-26 08:26

十一月十九日,西安市城市更新项目——西影电影园区吸引各方游客游览。记者 郭军文/图
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20年的2.84∶1缩小到2024年的2.57∶1,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经济总量分别是2020年的1.29、1.73和1.12倍。
11月25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发展改革委、省住建厅、西安市、咸阳市、榆林市、汉中市负责同志揭晓陕西“十四五”时期区域发展“成绩单”。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徐田江介绍,“十四五”以来,陕西聚焦国家战略部署、立足陕西省情实际、着眼群众所需所盼,进一步健全完善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关中科技赋能创新升级、陕北能源革命转型升级、陕南生态优先绿色升级,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正在形成。
从西安都市圈到关中产业一体化
位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的秦创原铜川飞地孵化器内,铜川之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入驻5个月就取得重大突破:自主研发超高精度光声光谱气体检测仪。“我们构建了研发在西安、生产在铜川的协同发展格局。”该公司总经理梁磊说。
西安研发、铜川生产,得益于“十四五”以来,西安都市圈建设带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
交通一体化是西安都市圈发展的基础支撑。“截至目前,中欧班列(西安)辐射覆盖亚欧大陆全境,累计开行列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国际航线覆盖27国54城。全市铁路运营里程达到601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05公里,西安都市圈1小时通勤、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的交通出行圈基本形成。”西安市政府副秘书长薄盛春说。
西安和咸阳基本实现规划同绘一张图、创新共建一盘棋、产业共强一条链、服务共享一张网。“西安、咸阳两市组建优质学校教育联盟,咸阳40所学校与西安名校结对合作。咸阳群众在西安就医‘零手续、免备案’、直接结算。两市公积金互认互用,公交卡同折扣,380项民生高频事项跨市通办,常态化开展大气污染及渭河等跨界河流联合治理。”咸阳市副市长李华林介绍。
关中平原城市群深化基础设施、产业协作、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七大领域合作。“西安制造+周边配套”分工协作模式有效推广,比亚迪动力电池项目落地西咸新区,铜川达美轮毂、咸阳黄河轮胎加速融入西安汽车产业发展链条。
三大区域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榆林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占到全国总产量的13%、5%、10%左右。近年来,以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陕北地区统筹推进能源稳产保供和转型升级。
在陕西龙华集团煤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车间,一块块煤炭经历着“由黑到白”的蜕变。这个总投资70.7亿元的项目,采用洁净煤气化、氨合成、硫回收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将煤炭经过气化炉转化为合成氨,再延伸生产出尿素、三聚氰胺等高附加值产品。
“榆林正在着力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十四五’以来,新增现代煤化工产品产能856万吨、精细化工产品产能100万吨。”榆林市委常委、副市长曹治说。
“汉中坚决当好秦巴卫士,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升级,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4%,空气优良天数常年保持330天左右,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土壤环境保持总体稳定。”汉中市副市长宋旭说,汉中市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药三大主导产业集中度超过80%,年均产值分别增长5.2%、4.7%、7.2%,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
“十四五”以来,三大区域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关中地区狠抓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与创新密切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占全省八成。陕北地区统筹推进能源稳产保供和转型升级,“十四五”以来生产总值年均增速7.3%。陕南地区强化支柱产业发展与富民产业培育双向发力,特色农业、绿色储能、旅游康养等生态友好型产业逐步壮大。
城乡县域协同发展
省住建厅副厅长王友志说:“5年来,全省实施县城建设项目6300余个,县城道路增加502公里,达到5616公里;供排水、燃气、供热等管道增加1450余公里,达到2.8万公里,37个县成功创建县城建设示范县;因地制宜推动100个县域副中心镇建设,‘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522.52亿元。”
在提升硬件的基础上,陕西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的战略抓手,精准实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和接续政策“双10条”,完善“一县一策”“一区一策”事项清单,统筹推进产业培育和“四个一批”项目建设。2024年全省县域经济总量达到1.68万亿元、县域经济均值突破200亿元,生产总值超200亿元的县域达到27个,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为推进城乡公共服务更加均衡,陕西统筹做好脱贫人口、监测对象跨省外出务工和就近就地就业,拓展以工代赈、苏陕劳务协作、社区工厂等就业渠道,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到224.72万人,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83个县(市、区)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省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达236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到93%。”徐田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