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链壮群 挺起陕西高质量发展脊梁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1-22 08:18

37c686dde9a50bbba736cde311db0638.png

十一月二十日,在陕汽汽车总装配厂,工人忙着装配零件。

d99c04dcda4223124915b2a60efb4eb4.png

11月19日,在宝塔山±800千伏换流站建设现场,GIS设备在有序安装。本版照片均由记者 田若楠摄

新能源汽车产量全国前三;天然气、原油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三、第四位;隆基绿能晶硅太阳能电池HIBC转换效率达27.81%,世界第一;立芯光电高功率单模半导体激光器芯片填补国内空白……

11月21日,在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西安市、宝鸡市、铜川市、榆林市负责同志揭晓陕西“十四五”时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成绩单”。

“十四五”收官在即,这是盘点成绩、“充电加油”的中转站,更是筹划部署、蓄势待发的新起点。

5年来,陕西坚定不移把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摆在突出位置,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扎实推进重点产业链群“百亿提升、千亿跨越、万亿壮大”,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焕新升级 点燃新引擎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陕西工业体系完整,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立足新发展阶段,陕西充分把握数实融合发展趋势,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主导产业焕新升级。

“我们统筹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贯标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三位。”省工信厅副厅长张康宁说,累计培育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16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53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0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42家;评选先进级智能工厂143家;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98家,数量居西部第一。

能源是陕西的传统优势。坚持稳煤、扩油、增气并举,陕西持续推动优质产能加速释放,不断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天然气产量较“十三五”末增加100亿立方米,天然气、原油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三、第四位;2024年煤炭产量达7.8亿吨,较2020年增加1亿吨,为保障能源安全贡献陕西力量。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杨武民说:“我们印发关中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一企一策’推动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转型升级;谋划实施一批千亿级、百亿级重大现代煤化工项目,一批低碳技术得到实施应用,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竞争优势转变。”

锚定产业基础高级化这一主线,煤城榆林以建设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为抓手,全力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榆林市副市长姬跃飞说:“榆林实施‘基础研究+中试试验+产业示范’全生命周期技术创新,锌溴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牵头的榆鄂宁现代煤化工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持续推动煤化工产业向下游延伸,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

产业焕新为陕西稳增长筑牢了底盘,点燃了新引擎。

强壮筋骨 培育新动能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领域。

“十四五”期间,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8.7%、10.3%。

“编制印发培育新型显示、超导、增材制造等16个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杨武民介绍,新能源汽车产量年均增长112%,产量规模居全国前三;三星西安工厂闪存芯片产能占全球15%,西安奕斯伟12英寸大硅片项目产能全国第一。

陕西科教资源富集,是优势,也是底气。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陕西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着力构建“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平台体系,积极开展校企协同攻关“百团”计划,实施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和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奖补,累计建成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5家,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40家,支持284个技术项目加快产业化落地。

西安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凯说:“‘十四五’以来,西安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建成汽车、电子信息等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名跃升10位,居全国第十一位。”

宝鸡是西部工业重镇、制造业名城。宝鸡市副市长高宏真说:“‘十四五’以来,宝鸡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实施科技创新研发机构、人才引育用留、项目管理、资金集成、‘四链’融合等5项改革,大力培育产业创新发展良好生态,工业经济呈现量质齐升的发展态势。”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陕西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等千亿级产业链再上台阶,促进半导体及集成电路、航空等优势产业链实现跨越发展,支持智能终端、物联网、钛及钛合金等新兴产业链加快提升,高质量绘就现代化产业体系“施工图”。

基于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在三秦大地拔节生长。

前瞻布局 打造新优势

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决定未来产业版图和产业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

应用广泛的光子产业是21世纪最具革命性、基础性、先导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瞄准光子产业,陕西前瞻布局,2021年在国内率先发布“追光计划”,推动光子产业集群快速壮大。4年来,陕西光子产业实现跨越式成长,企业数量攀升至370多家,产业规模从150亿元跃升至365亿元,初步构建起“材料—芯片—器件—系统”的完整产业链条。

“‘十四五’期间,铜川锚定产业转型目标持续发力,梯次培育新兴产业,光电子产业被纳入全省‘一体两翼’战略布局,光电子企业有30余家,多晶磷化铟材料项目实现产业化,形成‘材料—芯片—器件—终端’的完整链条。”铜川市副市长刘正旺说,科技创新日益成为铜川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企业既是创新的主体,又是产业发展的主体。陕西扎实开展“规上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链主企业”梯度培育,持续推动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不断支持大企业做精专业、做强主业,鼓励中小企业做大规模、做优效益。

目前,陕西规上工业企业达8736户;累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99万户,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1.94万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27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6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1户。

陕煤集团、延长石油入围世界500强企业,陕西有色等6家企业跻身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生态更加完善。

张康宁说:“‘十四五’即将圆满收官。展望‘十五五’,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