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大地火热一线的“新闻发言人”:讲三秦故事 抒群众心声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1-08 08:25
编者按
在我省新闻宣传工作队伍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扎根基层、覆盖城乡、广泛联系群众,完成各项新闻宣传任务,被誉为三秦大地火热一线的“新闻发言人”。他们,就是来自全省各地的陕报通讯员。
2020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日报创刊8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5年多来,陕西日报社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大力弘扬开门办报、群众办报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推进融合发展,全力建设通讯员“第二主力军”。截至目前,已发展在册通讯员近8000人。
在第二十六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本报特邀请10位来自基层一线的媒体记者,作为陕西日报社优秀通讯员代表,讲述他们以脚步丈量三秦大地、用镜头定格发展图景、借笔墨传递群众心声的精彩故事。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致敬每一位奔走在路上的新闻人,致敬每一份不辱使命的责任与担当。
从“门外汉”到“多面手”

罗文艳(右)在西安市临潼区交口街道阳光牧场采访(资料照片)。
我的大学专业与文字工作并无交集。2023年1月,我入职西安市临潼区融媒体中心。
初涉新闻宣传工作,我是个不折不扣的“门外汉”。撰写新闻稿件这一看似基础的工作,于我而言是全新的挑战。好在有中心前辈悉心指导,我的文字从生涩逐渐变得成熟。
作为基层通讯员,我有幸参与了陕西日报社举办的月度优秀新闻作品初评、定评会。评审中,报社编辑记者对于稿件的精彩点评,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好新闻“该有的样子”。
如今,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加速演进,媒体对记者的业务能力有了更高要求。我主动适应形势,积极转型。按照“先端后报”“一文N图一视频”的要求,我利用空余时间学习视频拍摄和剪辑技术,从镜头运镜、画面构图到后期剪辑、字幕等,都以专业标准严格打磨。
如今,对于重点报道,我要求自己独立完成“文字+图片+短视频”的融合报道闭环。这样,不仅能通过文字传递基层声音,还能以生动影像展现临潼的发展活力,让新闻报道既有深度又有质感,真正实现“一次采集、多元呈现”的传播效果。
从“门外汉”到“多面手”,我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身边同事和媒体老师的帮助指点。未来,我将继续坚守初心,创作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优秀作品。(西安市临潼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文艳)
向世界传播陕西声音

十一月四日,张欣(右)在宝鸡市金台区硖石镇六川店村采访。
每日清晨打开手机,阅读媒体老师在微信群分享的优秀作品,已成为我雷打不动的习惯。一个个优秀的稿件和新媒体产品,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如何讲好金台故事有了更多想法。
随着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成为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使命任务。于是,我开始尝试用外国受众易接受的视听语言讲述陕西故事的探索。在创作中,我和同事大胆摒弃了传统的解说腔调与宣教式文案,转而采用短视频的叙事节奏,配合有趣的贴图、音效和双语字幕,让画面本身和人物的真情实感成为故事的“主角”。
两个精心打造的国际传播产品《寻味东方·感受面食的千年传承》和《穿越千年的“唐朝味道”》应运而生。前者解码深藏于一碗面中的味觉密码与人间温情,后者则邀请外国友人亲手制作擀面皮。
两个新媒体作品在群众新闻客户端首发后,被多家海外平台转载,全网点击量累计突破百万。这次成功的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生动的陕西故事,完全能够化身为让世界读懂中国的清晰窗口。
在第二十六个记者节来临之际,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日报创刊80周年重要指示,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坐标:我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这个伟大时代的记录者。(宝鸡市金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欣)
让读者感知“人”的温度

十一月五日,崔亦馨(右)在乾县梁山镇永久村采访帮扶活动。
10年新闻路,在步履不停的采访途中,我对“新闻”二字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记得一次采访咸阳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时,我最初的稿件仅聚焦于技艺的呈现,忽略了传承人背后的坚守。正当我对稿件修改方向感到迷茫时,编辑老师一句话点醒了我:“要让读者感知‘人’的温度,而非单纯的技艺介绍。”
于是,我重新走访该传承人,补充了其将唐代壁画元素融入作品的创新艺术表达、日常带徒传艺时手把手的耐心指导、工作室里向年轻人介绍剪纸“潮”文化的澎湃激情。
这些鲜活的细节,最终都化作了报道里有温度的文字,也让我明白:文化传承不仅在书本里、博物馆中,更在老手艺活在当下的鲜活故事中,这让我懂得“好新闻要扎根人物内心”的道理。
从业10年,我渐渐读懂了基层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从来不是站在远处冷眼记录,而是走进人群、贴着心跳去感受那些藏在烟火里的真实与感动。
新闻工作要“服务群众”,于我而言,就是让笔尖常沾泥土的芬芳,让文字带着人心的温度。在咸阳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上,还有无数普通人的奋斗、坚守与热爱等着被讲述,这是我始终扎根基层、不愿停下脚步的动力所在。(咸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崔亦馨)
心中有理想,镜头有力量

崔正博在趣味运动会上采访(资料照片)。
11月8日是第二十六个记者节,也是我进入媒体行业的第15个年头。一路走来,我在一声声快门声中学会成长。
这期间,摄影器材更新迭代,相机越来越轻巧,可我肩上的分量却越来越重。照片拍得久了,我常常问自己,到底应该去拍什么?什么样的照片才是一张好照片?
这些年,我拍过体育赛事,竞技场上的追逐令人心潮澎湃;定格过田间地头劳作的画面,农民的辛勤付出让我无比感动;工厂企业里,用镜头留下高科技闪耀的“智造”之光……数不清按下过多少次快门,但每每想起这些画面,却如同刚刚发生的事一样。
新闻会过时,报纸会发黄,但那些真实的瞬间终将成为历史的底稿。做摄影记者久了,慢慢懂得,最好的照片一定不是技术最完美的,而是最真诚、能给读者带来思考的。
15年的时间,很多事情发生改变,但唯一不变的,是按下快门时的敬畏之心——敬畏真实,敬畏生活,敬畏每一个值得被记录的瞬间。
又是一年记者节。看着单位刚入行的年轻记者充满干劲的样子,不由得想起当年的自己。前路漫漫,我会一直拍下去,背着相机奔赴每一个需要记录的现场,把那些藏在日常烟火里的温暖与力量,定格成时光里最珍贵的记忆。(渭南日报社记者 崔正博)
好思路成就好新闻

十一月四日,陈治武用无人机拍摄靖边县东坑镇伊当湾村的麦田。
我是靖边县融媒体中心的一名记者。2021年,随着县级媒体改革的推进,我从摄像记者转型为全媒体记者。
精妙的思路是写好新闻的重要前提。初涉报纸新闻写作时,最让我感到吃力的便是主题提炼。而编辑老师的每次点拨,总如启牖开新,令我豁然开朗。
靖边是蔬菜生产大县,四季更替中有超过2万名“候鸟农人”跨省而来。今年在与编辑老师探讨新闻选题《黄土高原上的“候鸟农人”》时,他们给予我独特的采写思路:要跳出“务工人员流动”的表层叙事,深入挖掘“候鸟农人”与靖边农业之间的双向奔赴——多捕捉具象化的细节,让新闻人物说话,使报道既充满烟火气,又富有时代感。
循着这一思路,我多次深入东坑镇的胡萝卜加工车间和西瓜种植基地,聆听湖南农民张虹讲述其一家三代在靖边种植胡萝卜的故事;跟随浙江的翁明杰大哥,详细了解他在“南瓜苗上嫁接西瓜”的新技术。这些鲜活的素材,最终都进入了我的稿件。
报道见报后,读者反映从“候鸟农人”身上感受到了坚韧的奋斗力量和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而我也深刻体会到:好思路,是成就好新闻的关键。
未来,我会继续怀揣对新闻事业的赤诚,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发掘好故事,记录那些温暖而有力的瞬间。(靖边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治武)
和稿件一起“成长”

储茂银(右)在紫阳县毛坝镇采访(资料照片)。
从2000年进紫阳电视台算起,我在新闻战线已“摸爬滚打”25年,算得上是一名“老手”了。2023年开始,我转型做了一名全媒体记者。
相比于做电视节目,全媒体记者对文字的要求更高。“我要多看些报刊上的好文章,多向这些‘看不见的老师’学习。”我暗暗鼓励自己。
当年底,陕西日报社单列通讯员联络部。从向“看不见的老师”学习到有了专门对接指导我们通讯员的编辑老师,这一举措让我“欣喜若狂”。
在紫阳县高桥镇裴坝村,村民梁玉军一家三代人自发保护一棵树龄300余年的古树,并守护树上的苍鹭。2024年春季,在了解这一线索后,我和同事做了新媒体作品,在群众新闻客户端播发。和陕西日报编辑老师交流中,他们提出建议:题材很不错,可以深入挖掘,做成反映“两山”理念的深度报道。
经过进一步采访、核实、修改、润色,打磨了近两个月,2024年8月7日,报告文学《梁玉军的苍鹭情》在陕西日报副刊版刊发。
这次采写经历让我感悟到,一篇好作品的问世,就像一棵小苗长成参天大树,是无数心血“浇灌”出来的。
“深深扎根泥土,和稿件一起‘成长’。”第二十六个记者节来临之际,这是我对自己和广大通讯员朋友最想说的一句话。(紫阳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储茂银)
找到好故事的最佳表达

张敏在电脑上审校稿件(资料照片)。
我是来自勉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张敏。我的名字第一次变成铅字印在《陕西日报》上,是2020年9月2日脱贫攻坚版头条——《一头牛牵出一条产业链》。
那时正值孩子暑假,任务紧急,我带着孩子匆匆吃完午饭,便驱车前往巴山腹地的唐家坝村。山路蜿蜒,孩子在颠簸中安静地陪着我。整个下午,我走访生态养牛基地,记录下村民周自华种植牧草年收入超5000元的喜悦,听胡秀琴讲述和婆婆张五英利用空闲时间割草月入千元的故事。直到深夜,我才带着满身疲惫回到家里。
素材扎实而生动,我却困于表达。此时,编辑老师一语点醒:“何不以‘一头牛’为主线,牵出整个产业链?”于是,我重新梳理逻辑,最终完成稿件。老师没有修改我的文字,却给了我讲好故事的灵魂。
4年后,在创作勉县“花经济”稿件时,我又遇到了相似的困境。我们带回了古旱莲的百年风华、陕西羽叶报春重生的故事,以及“花经济”的丰富素材,却不知如何串联成章。这时,编辑老师再次点拨:“试试‘跨越时空的绽放’这个主题,让古树新花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下对话。”那一刻,我又一次豁然开朗——原来,每一个好故事,都能找到最适合它的表达方式。
好故事是有灵魂的。未来,我将用心记录家乡故事,用情传递陕西声音。(勉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敏)
记录基层精彩故事

党率航(右)在商洛市商州区人民医院采访(资料照片)。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通讯员提供
我是商洛日报社的一名记者。2021年5月,一封“开门办报”的邀请函发到我的单位,让我有幸前往陕西日报社交流学习。
学习期间,老师们带着我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日报创刊80周年重要指示,鼓励我积极参加选题策划、外出采访,指导我反复打磨稿件。在陕西日报社的那段珍贵时光里,我的业务能力不断提升,正式成为一名陕西日报通讯员。
2023年,我参加了陕西日报社组织的省、市、县三级媒体联动,带着“抢抓东部产业转移机遇”这一选题走进山阳县采访。我们走进生产车间、物流中心和政府部门,同工人们聊“家门口就业”带来的幸福,用相机记录产品打包发货的场景,和企业家围坐在一起了解“筑巢引凤”的历程。最终,报道不仅顺利刊发,还被多家媒体转载,更在陕西日报社月度优秀新闻作品评选中获奖。这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一篇有影响力的报道,离不开编辑的慧眼与匠心,更离不开“开门办报”所搭建的成长平台。
去年,我作为陕西日报社优秀通讯员代表,参加了陕西日报社第97期通讯员培训班,与来自全省的通讯员一起学习写作方法,交流采访经验。
基层是新闻的富矿,也是记者最好的课堂。我将坚守新闻初心,不负时代重托,记录更多来自群众的精彩故事。(商洛日报社记者 党率航)
笔墨为约,扎根泥土

十一月六日,白雪(右)在延安市东川水厂采访。
我是延安市融媒体中心的一名年轻记者。由于刚参加工作不久,我常常在选题策划、文字表达上陷入迷茫。
一次,陕西日报策划了“走近乡村工匠名师”整版报道。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了稿。没想到编辑老师审稿后,很快就联系了我。他不仅帮我修改了稿件中的逻辑漏洞和表述问题,还告诉我,只有扎根泥土才能写出有温度的报道。
这句话给我指明了方向。以后的报道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坚持采写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
2025年,陕西日报策划了大型系列报道“温暖的回响”,我有幸加入了这一省、市、县三级媒体联动采访。为了捕捉延安苹果丰收的鲜活场景,我们多次赶往果园,跟着果农一起采摘、分拣;深入了解南沟村乡亲们积极推进农文旅融合,把乡村振兴从一张蓝图变为一幅实景的故事。在此过程中,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最终,这篇凝聚着汗水的稿件在陕西日报整版刊发,让更多人了解到新时代南沟村的故事。
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我深知自己是省级媒体延伸在延安大地的新闻“触角”。未来,我将坚守对新闻事业的初心,扎根泥土,把革命圣地延安的发展变化、群众的幸福生活,化作一篇篇有温度、有力量的报道。(延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白雪)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发现

十一月七日,王艳在铜川市新区斯正街采访环卫工人。
我是来自铜川市融媒体中心的一名记者。记者节来临之际,那些与媒体老师一起探讨、打磨好新闻的场景,又一次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去年7月,因参与陕西日报“逛夜市 品变化”主题策划,我加入了陕西日报通讯员队伍。也正是在陕西日报各位老师的点拨与启发下,我对主题报道有了更深的理解。过去,我常认为主题报道只需围绕时间节点与国家政策展开,而在一次次交流中,我逐渐意识到,真正的主题报道不应止步于被动响应,而应转向主动发现——不是等事件发生才去报道,而是主动挖掘、预判、提炼、集纳那些值得被看见的趋势与故事。
这一思路的转变,在实践中开花结果。今年在完成夜经济“取景框”系列报道时,我并未集中分析宏观数据,而是走进照金与花月荟,通过多个场景切换,生动勾勒出铜川夜游经济“生态打底、非遗增色、消费赋能”的鲜活图景。稿件见报后,有读者留言“看得懂、接地气”。
从被动等待到主动捕捉,我的稿件与读者的连接也更加紧密。《商圈里的“升级版”夜市》见报后,不少读者表示要去开元路商圈亲自体验;《老人在家,有24小时看护》刊发后,有群众主动咨询社区的智慧养老服务。
这些回馈,让我更加坚信,新闻不仅是记录,更是点亮关注、引发共鸣的灯火。(铜川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