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陵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直通车” 驶向乡村美好未来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1-08 08:51
10月26日,西安市高陵区水景公园里,洞箫、葫芦丝相继响起悠扬的声音。小朋友们的精彩表演,让现场掌声不断。
“好棒啊,这么小的孩子吹得这么好!”“问问他们在哪学的,给我娃也报个名。”“看,就是那个张老师教的,听说还是免费的。”表演刚一结束,妈妈们就迫不及待地围了过去。
“社区给我们提供了工作室,就在旁边,免费教大家,有空可以带孩子来试试。”演出组织者、高陵区洞箫民乐协会会长张和平热情地向大家介绍。
61岁的张和平是当地的文艺能人。因为擅长传统乐器洞箫,几年前他便联合社区为群众提供免费培训。退休后,他的日程更是排得满满当当。
“以前都是协会自己联系社区,给有需要的群众培训。2023年,高陵区发起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直通车’项目,将民间文艺人才组织在一起,统一调度。这不仅能够服务更多群众,也让我们这些文艺爱好者有了更大的展示平台。”张和平说。
高陵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直通车”项目在高陵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由全区20多个部门参与的“直通车”联合体,通过成立政策理论、文明实践、群众文化、红色宣传、乡风培育等10个服务专列,组成1支服务总队、7支服务支队、32支服务大队、86支服务小分队,协调调配1.2万名志愿服务者活跃在高陵区的各个社区、村镇。
“你看那两口子,是东樊村的文艺带头人樊同生和程粉玲。”张和平指着旁边的两人介绍,“他们不仅跟着文化服务‘直通车’到处去演出,还在自己村里办起了‘综艺队’,带动村里七八十人一起开展文艺活动。他们是当地的名人,逢年过节都有村子邀请他们去表演。”
“我们村的‘综艺队’办起来后,大家没事就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排节目。村里打麻将的人少了,婆媳矛盾、邻里纠纷也少了。”樊同生自豪地说,“国家号召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就先把自己村里的文化活动开展起来,把我们的文明乡风带动起来,也算为乡村文化振兴尽了一份力。”
在高陵区姬家街道泾渭路社区广场上,另一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直通车”进社区演出已经开场。
“我们是一个有着1.8万名居民的大型安置社区,安全宣传、文明乡风建设、文化志愿服务等都是我们的工作内容。”泾渭路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李海媛说。
“这么多住户,家家入户太耗费时间。但只要有演出,居民就格外集中。我们想把社区的文艺活动搞起来,做活动的同时也开展了宣传。”望着社区广场上热闹的演出现场,李海媛说,“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直通车’项目给了我们很大帮助,协调专业老师帮我们编排刚才那个旗袍走秀节目。”
同时,为了让更多人参与,李海媛和同事开始尝试用身边事拍短视频。
瞄准拆迁款理财骗局、高空抛物、反诈防骗等和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热点话题,他们拍摄了《拆迁款“理财”记》《别让套路得逞》《高空飞瓶》等10余部方言短视频。这些3至5分钟的“土味微短剧”在社区群里广泛传播,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上的播放量近7万。
“演员全是社区居民,参与的人也会将了解到的知识讲给他的亲戚朋友听,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李海媛说。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直通车’项目自启动以来,已先后走进高陵区7个街道的112个村(社区),今年已演出240多场。这不仅更好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调动了群众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也有效提升了群众的文化素养、文明素质。”高陵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工作人员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入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直通车’项目,充分激发新时代群众强大的文化参与能力和文化创造力,将更多更好的服务送到群众身边。”(记者 柏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