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堵点 货畅其流——智慧通关推动中欧班列(西安)提速增效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1-03 08:14

245a60177909e58b542aa9f01ee6946d.png

10月20日,在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车站海关监管科关员对出口电子计算机及其配件进行监管。

10月的西安,秋雨绵绵,西安综合保税区依旧车流如织。一辆辆满载出口汽车的大型半挂,正借助“一票多车”模式快速分拨。

“过去,必须凑齐20个集装箱才能申报,现在哪怕只有1个箱子也能通行。”海得邦国际物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乔文博深有感触地说。

曾经,货物运输需要靠专人统一指挥,待全部车辆到达后才能集中过卡。如今,“分送集报+一线一票多车”模式让货车“随到随走”,不仅提升了车辆调度效率,还降低了企业货物滞留风险。该模式实施以来,累计为企业减少货物滞留成本近六成。

近年来,依托智慧监管与制度创新,中欧班列(西安)开行量持续攀升。今年1月至9月,中欧班列(西安)开行量达4455列,同比增长10.2%;运送货物总重509.9万吨,同比增长9.3%,核心指标稳居全国第一。

10月20日,记者走进西安车站海关监控指挥中心,看到物流监管平台上的数据正实时跳动。“点击出口货物查询,报关单号、集装箱号及每箱货物对应的报关单信息一目了然。”该中心监管科科长侯海洋指着大屏幕介绍。

过去,人工核对集装箱号、匹配舱单信息、找箱查验,流程繁琐又耗时。如今,系统通过AI识别技术,实现各节点数据全时段自动比对,将审批环节用时从平均4小时大幅压缩至5分钟,查验准备时间也缩短了一半。

提速之外,还有便捷。西安优便捷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关务经理边梅点开手机上的智慧通关App说:“以前为等查验指令,得在海关和铁路场站之间跑好几趟。现在通过App,可实时查看集装箱通关状态和物流动态,全程掌上操作,省时又省心。”

智慧监管实现监管效率从“小时级”到“分钟级”的跨越,模式创新则精准击中企业“等不起、耗不起”的痛点。

在西安综合保税区与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联合作业区,一辆辆载满汽车配件的卡车整齐排列,静待装车发运。

这是“区港一体化”带来的变化。以往,货物需先运入保税区暂存,再转运至车站装箱,仅仓储和短途运输就耗时2天。如今,西安综合保税区化身中欧班列(西安)的“候车大厅”,通过“安检前置、区港联动、抵港直装”,货物出区时间被压缩在2小时内,出口通关时间从1.6小时减至48分钟,每年可为企业节省约3000万元物流成本。

类似的“疏堵提效”,也出现在西安铁路口岸出口集拼中心。

10月21日,一批来自长三角的电子零件正通过“先查验、后装箱”快速通关。操作员指着传送带上的货物说,原来在口岸拆箱查验,复杂货物得拆4小时;现在装箱前就查完,避免了拆箱损耗,整体通关时间还节省了2至3天。

更实在的获得感来自西安车站海关的精准减负举措。

今年7月,一列载有西伯利亚云杉板材的中欧班列抵达西安。经西安车站海关审核后,该批货物的18万余元国内段铁路运费未被计入完税价格,直接为企业减轻税负1.5万余元。据统计,1月至9月,西安车站海关已为363家通过中欧班列进口的企业扣减运费1081.5万元。

“陆路启运港退税”政策同样为企业带来真金白银的实惠。西安秦宝骡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凯展示手机银行到账记录,欣喜地说:“这批货前天才从西安启运,今天退税款就已到账,极大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通过“陆路启运港退税”,企业资金周转时间较传统“铁路离境后退税”模式平均缩短近1个月,提速90%。今年1月至9月,西安车站海关已为全国2.3万家企业签发启运港退税业务报关单7.3万票、货值约201.6亿元,为企业注入了资金活水。

在一系列创新政策驱动下,西安港不仅吸引陕西本土企业加速集聚,还辐射带动华东、华南、华北等地货物来此集货,“集结效应”日益凸显。中欧班列(西安)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高效的服务、更加智能的监管,推动西安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走向前列。

“接下来,我们将推进智慧物流监管系统二期建设、综合查验场地改扩建等,全力打造安全、便利、高效的通关环境,不断提升中欧班列(西安)的监管效能。”西安车站海关关长王丽英说。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