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上疾驰 “汽”势强劲——陕西汽车产业崛起记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9-23 08:56

df9e82788008176841e99affd869541a.jpeg

9月18日,在宝鸡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设备有序运转。

在陕西,汽车产业加速奔跑,不断取得新优势——

看整车,以比亚迪、吉利、陕汽为龙头,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逐渐成形;

看链条,小到齿轮、安全气囊,大到电池、车桥,产业链年产值超4400亿元;

看布局,产业聚集在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等地,形成“一心两翼多园”的汽车产业发展格局。

今年前7月,陕西汽车产量108.3万辆,较2024年提前1个月突破百万辆,同比增长22.1%,高于全国11.6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74.3万辆,同比增长25.5%,占全省汽车总产量的68.6%。

一路疾驰,“汽”势强劲。在竞争激烈的“汽车争夺赛”中,陕西牢牢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风口,推动汽车产业加速发展,有力支撑全省经济增长。

龙头带动 助力产业提速

仔细梳理陕西汽车产业发展历程,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

看乘用车——

前7月,西安比亚迪汽车产量68.9万辆,同比增长29.9%;西安吉利汽车产量18.9万辆,同比增长21.9%。

看商用车——

前7月,陕汽汽车产量10.2万辆,同比增长4.0%;整车产值366亿元,同比增长6.7%。

在比亚迪、吉利、陕汽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陕西汽车产量再创新高,全国排名升至第六位。

“汽车产业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西安市汽车产业链供应链联盟秘书长罗建安说,从产量看,比亚迪的产量占到全省汽车产量的六成左右。陕西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与比亚迪“牵手”。

2003年,正在专攻电池研发的比亚迪,收购了西北地区曾经唯一的轿车生产企业——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这一收购,比亚迪正式进军汽车行业。

在陕深耕20余载,比亚迪布局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消费电子、轨道交通、动力电池、汽车金融等产业,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2024年12月13日,比亚迪西安工业园年内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成为比亚迪首个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百万辆的生产基地。

罗建安说,比亚迪在陕发展历程,是企业与产业实现“双赢”的过程。

2014年,西安出台《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2014—2015年)》。

2017年,陕西提出“300万辆”的整车产能规划。同年,西安汽车制造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2018年,陕西出台《推动汽车产业加快发展的支持措施》,成立省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此后,陕西制定《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陕西省加快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

久久为功,厚积薄发。乘着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陕西汽车产业快速崛起,成功跻身全国汽车产业第一梯队。

“这样的政策连续性和支持力度是不多见的。”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汽车工业处处长杜军国说,通过龙头企业带动,陕西初步形成以新能源乘用车、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

锚定优势 疾驰新赛道

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新能源的“风”席卷汽车行业,商用车市场需求逐步释放。

今年以来,陕汽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上半年同比增长228%。

看重卡——

陕重汽先后推进大功率电机、电驱桥等新产品实现批量销售,发布新能源“智汇”系列自主三电产品,电耗、可靠性、轻量化等核心技术指标实现领先。

“陕汽新能源重卡销量占国内市场的10%左右,每10辆新能源重卡中就有一辆来自陕汽。”陕汽新能源业务推进办公室副主任王华栋说。

看轻卡——

作为陕汽商用车新能源战略核心产品,智云新能源轻卡聚焦城配物流市场,搭载行业首创整车集成热管理系统,动力电池使用寿命提高30%。

陕汽商用车新能源销售公司总经理高旋说:“去年,公司推出首款新能源轻卡——智云S300。新品一经上市,带动陕汽新能源产品年销量快速增长。”

数量、品质快速提升的背后,是陕汽抢抓机遇、疾驰新赛道的长期主义坚持。早在2009年,陕汽就开始研制新能源卡车,先后成立西安兰德汽车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研究所、德创未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等。

经过多年技术积累,2021年,陕汽新能源重卡实现小批量试用,销量约210辆。2022年,陕汽新能源重卡销量773辆,2023年的销量为3103辆,2024年的销量增至6900辆。

9月18日,走进陕汽汽车总装配厂,在各工序密切配合下,一辆辆“庞然大物”有序走下生产线。通过构建丰富的“智造”场景,陕汽以小批量、多品类的柔性生产方式,打造出我国重卡智能工厂的“样板间”。

“陕汽总装的各条底盘生产线,均能满足同时装配多款车型的混产生产模式,具备很强的柔性化生产能力。”陕汽汽车总装配厂生产办高级业务副经理季翔说,上半年,总装配厂实现6.9万辆整车生产入库,其中新能源车6700余辆,创历史新高。

新赛道上,陕汽锚定优势,加快布局电池包生产,形成新能源整车核心部件的系统性优势,加速向“新”前行。

30fc676345d34bc710358048e80847df.jpeg

9月18日,在法士特新能源重卡变速器生产车间,工人在检测设备。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 田若楠摄

乘势而上 “链”出新动能

龙头向“新”而行,“链”出产业发展新动能——

前不久,法士特第10万台新能源重卡变速器在宝鸡基地下线。此次下线的产品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有效提升整车续航里程20%以上。

“这款产品是法士特专门为重卡市场量身打造的新能源产品,是法士特抢占新能源重卡市场的‘敲门砖’。”法士特集团董事长马旭耀说。

作为国内重型汽车变速器“领头羊”,法士特早在2015年就将智能化与新能源确立为核心发展方向,随后推出将电机、控制器与变速器集成一体的集成电驱动系统,技术指标全面领跑。

目前,法士特形成“变速箱+电机+电控”全栈自研能力,产品覆盖全国300个城市、配套90余家整车企业。

“上半年,法士特宝鸡基地生产新能源变速器2.6万台,同比增长124%。”制造部装配生产调度陈琛刚说。

同样扩产提质的还有宝鸡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

作为吉利的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宝鸡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于2017年投产。2024年,随着市场需求增加,公司扩产,每年可生产四缸燃油及新能源混动车型的专用高效率发动机36万台。

“上半年,公司生产发动机11.28万台,同比增长5.18%。”宝鸡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总监于涛说,预计全年可生产发动机38万台,同比增长72%。

汽车产业是陕西重点打造的支柱产业。以“链长制”为抓手,陕西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发挥聚集效应。

“目前,宝鸡聚集了吉利、陕汽商用车、银河消防、中集车辆等13家整车和专用车生产企业,培育引进法士特、汉德、比亚迪、地通、豪达等300余家零部件企业,产业规模超600亿元。”宝鸡市汽车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纪建平说,上半年,宝鸡汽车产业产值301亿元,增加值增速达13.3%。

以西安为核心,陕西形成宝鸡、咸阳、渭南等“一心两翼多园”的汽车产业发展格局,聚集了一批相关企业,虹吸效应越来越强。上半年,全省乘用车(新能源)和商用车(重卡)产业链合计实现产值3169.44亿元,占全省34条产业链总产值的27.66%。

“陕西聚集了一批优质配套企业,汽车产业呈现出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杜军国说,目前,陕西正在加快构建安全可控的汽车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续航。(记者 苏怡 田若楠)

访谈

发挥优势 聚力前行

访谈嘉宾

西安市汽车产业链供应链联盟秘书长 罗建安

陕西省工信厅汽车工业处处长 杜军国

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吴刚

汽车产业是陕西重点打造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陕西牢牢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风口,新能源汽车产量由2020年的5.9万辆提高到2024年的119.8万辆,年均增速112%,成功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陕西汽车产业崛起的背后有哪些秘诀?

9月中旬,记者分别采访了西安市汽车产业链供应链联盟秘书长罗建安、陕西省工信厅汽车工业处处长杜军国和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刚。

问:陕西汽车产业快速崛起,呈现出增长态势迅猛、提档升级加快、竞争优势明显、多点支撑有力的特点,靠的是什么?

罗建安:陕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是龙头企业带动。

比亚迪在陕西不断完善全产业链布局,建成集团最大生产基地,具备超百万辆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生产能力,同时建设涵盖整车性能及可靠性、动力系统、零部件等多个汽车技术实验室。

吉利在陕西建成2座“黑灯”柔性智能工厂,技改提升产能至60万辆,生产的“奔驰Smart”填补我省没有合资车的空白。

陕汽“十四五”期间投资项目60个,规模85.13亿元,引进本地化配套项目32个,总投资134亿元,省内配套率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48.25%。

杜军国:陕西高度重视汽车产业发展,确立打造汽车支柱产业的战略部署,将商用车(重卡)、乘用车(新能源)2条产业链作为省级重点产业链,由省级领导干部担任“链长”。

在“链长制”推动下,陕西一方面每年组织“省外精准招商推介、省内多链融合对接”活动近百场,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来陕聚集,另一方面按照“链主”给配套份额、省市园区给政策、专班精准高效服务的模式,每年赴外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地举办系列活动“造势招商”。2024年,陕西汽车产业链产值超4400亿元,占全省34条产业链总产值的五分之一。

吴刚:陕西汽车产业呈现强劲发展态势,得益于以下三个核心优势。

一是以陕汽、比亚迪等为代表的“链主”企业发挥龙头引领作用,通过技术溢出和产业协同,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

二是政府通过精准施策,以专项规划和资金支持强化产业链薄弱环节,推动全链条创新。

三是产业形态实现从单一整车制造向研发设计、核心零部件等全链条延伸的转型升级。

这些优势相互促进、成势见效,推动陕西加速向全国汽车工业强省迈进。

问:目前,陕西汽车产业发展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下一步的工作举措有哪些?

罗建安:整体来看,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

一方面,智能网联及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位于全国中等水平,全省物流货运车基数较大,新能源电动化协调推广难度大。

另一方面,研发投入不够强、供应链风险抵御能力弱。除整车企业外,仅有少数供应链企业有自主创新和研发投入。我省原有供应链企业配套能力不足,乘商兼容度不够。

下一步,可通过“一稳二促三提升”扩大我省汽车产业发展优势。一稳是稳定在产乘用车整车企业产销量,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优势。二促是促进产业链整零协同、供应链均衡发展,促进新能源和智能网联融合推进。三提升是产业链结构优化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产业链集群建设稳步提升。

吴刚: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陕西汽车产业亟需实现新的突破。

首先,要重点突破关键零部件和智能网联核心部件研发,提升本地配套率,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

其次,要推动制造业与材料、冶金、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链韧性。

最后,要加大技术前沿领域的突破力度,一方面加快智能网联技术迭代,一方面重点培育质子汽车等氢燃料领军企业,形成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突破并进的发展格局,为抢占未来汽车产业发展制高点奠定坚实基础。

杜军国:接下来,应科学谋划“十五五”汽车发展规划,继续鼓励比亚迪、吉利在陕扩大规模,支持陕汽大力发展新能源与氢能重卡,鼓励扩大出口。

支持生产发动机、变速器、车桥、新能源“三电”等的企业突破核心技术、扩大规模,持续招引国内外优质配套企业来陕投资,推动形成全省汽车产业“一心两翼多园”发展格局。

发挥重卡基础扎实、富煤富氢资源禀赋,持续巩固陕汽柴油、天然气重卡市场领先地位,积极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建设,加快智能网联车辆控制、视觉感知、车规级芯片等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转化,培育引进一批优质企业。(记者 苏怡)

短评

坚持长期主义 抢占产业发展高地

苏怡

汽车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体现制造实力的标志之一。

陕西工业体系完整,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过去的10多年,陕西牢牢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风口,依靠龙头企业带动技术创新、产业聚集,成功跻身全国汽车产业第一梯队,汽车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抹亮色。

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曾经默默无闻的陕西汽车,靠什么脱颖而出?

实践告诉我们:成功哪有什么轻而易举,不过是下了最笨的功夫,走了非走不可的远路,一路坚持到底,才迎来了“日出”——

陕西汽车产量由2021年的80.1万辆增长到2024年的175.4万辆,年均增长21.6%,排名陆续超过浙江、湖北、吉林等老牌汽车大省,与川渝并称西三角集群,进入全国六大汽车产业集群行列。全国每10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1辆“陕西造”。

陕西汽车产业的崛起,重塑了产业发展格局,再次证明了“认真做事”的意义,彰显了坚持长期主义的价值。

近年来,陕西将汽车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建立专属信息通道,加大对汽车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应用和技改升级支持,探索提出“链主+链长(副链长)+省市园区+专班”的汽车产业特色招商模式,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如今,陕西汽车规上企业达276户,户数增长20%,吸引麦格纳、李尔、采埃孚、延锋、地通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来陕聚集,本地配套率升至全国中等偏上水平。

陕西汽车产业的发展路径,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发展产业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只有坚持长期主义,以时间换空间,以坚持赢未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

链接

2024年,陕西汽车规上企业净增产值415亿元,占全省工业净增产值的56.1%。

在“链长制”推动下,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汽车工业专班积极开展“五星店小二暖企行动”,发挥“2个500人服务群、4个企业集团专属群”机制,快速响应问题诉求,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陕西汽车产业主要聚集在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等地,关中地区的汽车规上工业产值占全省汽车产值的98%以上。在比亚迪、吉利、陕汽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一大批优秀供应商在陕落户投产,集群化发展成势见效。

(记者 苏怡整理)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