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促进“四链”融合 构建科研转化、联合育人新机制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9-23 08:51
9月16日,新学期开始不久,西北大学新生就发现自己有7门特别的课程。这7门新课程由院士和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授课,含金量非常高。名师讲“金课”,让学生们充满期待。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聚焦破解教育、人才、科技、产业‘四链’脱节的痛点,推动形成教育链前端革新、人才链核心支撑、科技链重点突破、产业链末端反馈的良性循环。”西北大学党委书记蒋林说。
打造“金课”
构建学科交叉新机制
西北大学这7门“金课”,以地质学、考古学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为主。经过半年多的集中研讨、集体备课和持续打磨,目前7门融政治性、学理性、通识性于一体的课程正式开课,列入本科生通识课程必修模块。
7门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包括26名国家级人才。依托地质学“一流学科”资源开设的《地球科学的使命与新征程》课程,教学团队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舒德干、赵国春领衔,成员包括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全国模范教师等。
“这是学校开设的首批‘金课’,随后我们还要更深入挖掘学科、队伍、文化等资源优势,开设更多课程,帮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勇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远大志向。”西北大学校长孙庆伟说。
为了充分发挥“一流学科”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方面的作用,西北大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今年4月,学校举办地质学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研讨会。来自省内外36所高校的100余名专家学者,聚焦如何紧扣科技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设好地质学科,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西北大学地质学紧扣国家所需、陕西所要,助力陕西打造现代能源万亿级产业集群。”西北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汪涛说。
同时,西北大学大陆演化与早期生命全国重点实验室深入谋划实验室重组后的发展战略方向,专门建立了矿产应用基地、能源应用基地,聘请业界和学界的优秀专家担任基地主任和副主任,努力实现学科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联动,破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
校企融合
构建科研转化新平台
“一地一产一企”对接计划是西北大学近年来着力打造的服务地方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计划要求“一个院系至少对接一个地市、一个团队聚焦一条产业链、一个课题组服务一个企业”,形成“企业出题、政府选题、院系解题、市场阅卷”的合作机制,协同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新路径。
今年,一系列校企、校地深度合作活动相继展开,取得诸多成果。
5月中旬,榆林重点能化企业组团走进西北大学开展专题交流。10多家公司发布了技术需求,学校相关院系9位专家围绕企业情况,发布了最新研究成果。
西北大学教授樊海明带领团队研发的“肝细胞特异性纳米对比剂”,大幅提高肝癌早期筛查的安全性和诊断效率。他把成果进行转化,创立了西安超磁纳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多轮融资引入社会资本,目前公司估值超亿元。
“大学不仅要教授知识,还应以主动和开放的姿态促进社会进步。”樊海明要求学生不要把科研停留在发表论文层面,要做科研转化的探路者。
为了让更多实验室成果落地生金,实现研发深化、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催化的全链条加速,西北大学出台了若干措施,制定了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办法、专利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覆盖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服务保障等环节。近三年,学校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600余项。
联合育人
构建人才支撑新通道
融通校企资源、畅通校企平台,西北大学在协同解决科学问题和生产问题中,着力培养有家国情怀和科学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先后与隆基绿能、开源证券、华大基因等企业合作开设“订单式”班。
在今年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上,西北大学参赛的3名学生全部获奖,其中博士生万冲的“科研助力强军,奉献诠释报国”项目获得金奖。项目依托高能化学材料陕西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西安市特种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解决相关领域的难题。
西北大学与华大基因集团校企合作设立华大基因创新班,在人才培养方面收获了显著成果。首届毕业生姚佳俊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时空算法工具包最新成果,为胚胎发育、脑科学、疾病等领域研究带来革新性突破。
华大基因创新班采取“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学生在西北大学完成3年本科教育后,前往深圳华大集团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实践。“这种独特的培养模式不仅为我提供了广阔的科研平台和实践机会,还培养了我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姚佳俊说。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我们把这项硬仗作为今年全校五项重点工作的首项,深化学科交叉,以产业为导向强化专业建设、以创新为导向优化人才供给,构建科研转化新机制,塑造人才育引新格局,打造人才成长新生态。”蒋林说。(记者 吕扬 通讯员 李世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