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建在一线 委员就在身边——省政协推动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工作走深走实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9-14 08:07
人民政协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切工作为了人民。
委员工作室是委员履职和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的重要阵地、重要平台。近年来,省市县政协持续推动委员工作室规范化建设,拓展了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广度、深度。
全省1338个委员工作室成为打通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政协离自己很近、政协委员就在身边。
阵地在一线 委员履职“活”起来
“政协委员是咱的‘贴心人’,有操心事、烦心事都能到委员工作室反映。”9月9日,延安市宝塔区居民马超说。
在社区中、在产业链上、在医院里……如今,在宝塔区,12个委员工作室、12个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采集点深度嵌入民生领域。
这些“小而精”的履职平台把“人民政协为人民”的初心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服务。
为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宝塔区政协精心打造多元化履职阵地,引导委员下沉基层,倾听民声、服务民生。
“定期坐班接待,与老乡拉家常、谈心,小到邻里矛盾调解,大到社区规划建设,在紧密联系群众的过程中,‘解民忧’是委员们共同的目标。”宝塔区政协文化旅游界委员工作室召集人樊俊美说。
据介绍,宝塔区政协文化旅游界委员工作室搭建“线上+线下”双平台,线下依托河庄坪镇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固定联络点,线上建立“政协联络工作”微信群,实时对接企业、学校、群众需求,推动“群众点单、委员接单、政府办单”模式落地。成立一年多来,该工作室不仅助力解决了文旅设施配套等12个实际问题,还通过红色家风馆等载体助推文化赋能产业发展。
界别群众在哪里,委员工作室就建在哪里。近年来,省政协出台《政协陕西省委员会关于委员工作室分类建设和制度化运行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全省各级政协加快完善委员工作室制度机制建设,提高委员工作室“建、用、管”水平。委员工作室组织政协委员紧扣中心任务,积极开展读书学习、调研协商、为民服务、反映社情民意等履职活动,让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更有效。
一个个政协委员工作室凝聚共识有特色、助力发展“言值”高、服务群众“零距离”,成为履职的前沿阵地。
委员沉下去 民声民意“汇”起来
在位于灞河畔的西安市政协侨联、驻西安港澳界别委员工作室,经常能看到几位政协委员聚在一起讨论。他们中有海归创业者,也有常驻西安的香港、澳门政协委员。
“工作室成立于2023年7月,如今已有14名成员。我们定期围绕西安发展的重要议题开展学习、调研,让大家熟悉西安发展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工作室召集人、西安市政协委员王珑介绍,工作室许多委员都有创业经历,大家也在思考如何发挥界别优势,围绕文旅产业、民生保障等领域建言献策。
目前,该委员工作室的委员已提交83份提案和32份社情民意信息,开展活动数十次。
这是我省广大政协委员依托委员工作室提升履职质效、助力发展的缩影。
围绕党政所需、群众所盼,聚焦专项工作、重点任务等听取意见、反映要求是委员工作室的职责所在。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协充分发挥不同行业领域界别特色、委员自身专业特长、政协联系广泛优势,建立各具特色的委员工作室,推动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不断完善。
“身”入基层、“心”系群众。广大委员积极履职,主动走访联系界别群众,通过进企业、进社区等,广泛收集民意、汇集民智,把不同领域热点进行拆分,细化问题、深入调研,最终形成有针对性的提案,一个个履职“金点子”成为一把把增进民生福祉、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服务“零距离” 民心民力“聚”起来
一杯清茶解民忧,让基层治理充满温情。
在安康市汉滨区双龙镇龙泉村,“陕茶一号”委员工作室打造的“民生茶社”成为当地特色履职品牌,村民们都习惯来这里喝茶说事。
去年9月,不少茶农到茶社喝茶时反映,因为雨水少,秋茶品质受影响,卖不上价。驻室委员立即联系农业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并促成茶企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
“专家不仅帮我们把茶叶卖出去了,还教我们走茶旅融合的路子。”茶农老陈笑着说。这种“喝茶议事”的工作法,正是区政协委员工作室联社区(村)“六进六促”机制的生动实践——通过政策宣传、协商议事等六大举措,让政协履职沉到基层、暖到民心。目前,汉滨区政协正在积极打造更多类似“茶社议事”的特色平台。
服务群众“零距离”,群众关心什么,委员工作室就聚焦什么。
助力秦商发展,围绕助企纾困解难、优化营商环境,深入企业开展“微协商”;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助力解决妇女群众普遍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常态化为基层群众提供专业医疗健康服务……
近年来,全省各级政协依托委员工作室不断提升委员联系服务群众能力,以“一室”联“一界”、服务“一方”,串点成线、连线扩面,构建起履职为民“服务网”,不断把事关发展、情系民生的“愿望清单”变成政协的“履职清单”、群众的“幸福清单”。